执一资本陈文江:产业互联网将迎来百年一遇的机会

周小燕 小饭桌 2017-01-11 09:00:51

玻璃壶中的水温达到沸点,原本平静的水面鼓起气泡,陈文江斟上一杯乌龙茶,水汽氤氲中,她复盘过去2年,所带领的执一资本投资进展,穿插回忆曾在鼎晖的一段投资史。

陈文江

穿行于投资行业20余年,陈文江不断尝试寻找性格中“挑剔”与“开放”间的平衡点:一方面,做投资需要剔除看项目过程中的陷阱,挑选出靠谱的人和项目;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创投行业中的理想主义和情怀,用开放的心态不断寻找。

在这种摸索中,陈文江经历了在鼎晖投资奇虎360、百世物流、途家、本来生活、九阳小家电等项目的过程,2014年,她看到经过数十年酝酿的互联网行业到达爆发点,并带动经济走向依靠创新增长的趋势,而原先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已经没有后劲,这让她决定自立门户成立执一资本,重点关注产业互联网化,集中于居住、金融、物流、汽车等与互联网结合的投资领域。

近期,执一资本成为“2016小饭桌新锐投资机构榜”上榜机构之一,其创始合伙人陈文江接受小饭桌专访,分享执一资本投资产业互联网背后的思考逻辑,并解析执一资本在汽车领域的投资打法。

投资不蹭热点

Q:哪些因素让你决定重点关注产业互联网投资?

陈文江:

我们的主要打法是专注于产业互联网化这条主线,并在此基础上聚焦跟居住、金融、汽车、生活服务相关的领域。我们每一位同事都会有自己关注的垂直领域,并对其进行深度研究、对产业上下游进行梳理,从而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我们不会跟着市场上出现的热点或风口进行投资,但毕竟身处创投行业,需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技术对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投资上遵循“二八原则”,即,注入80%的精力进行专业化聚焦,用另20%的精力观察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在中国,广义的IT行业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致使互联网渗透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你已经无法退回到没有网络、没有智能终端设备的生活,技术生产力也随之改变商业运作模式。

其次,国内经济正在经历调整与转型,甚至正走在经济下行的周期,加之整个宏观资本市场处于低谷阶段,很多人都比较悲观,但我们觉得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没有后劲,它只能依靠创新驱动提升资源利用率。

创投行业正迎来百年难得一见的机遇。

但市场上能够真正将线上和线下、技术和实体产业融合起来的团队并不多,这要求投资人既懂互联网,又要对相应的垂直产业链、行业的低效和痛点有深刻理解,明白哪些可以通过技术方法解决。否则容易陷入虚幻、表面的创新。

这也是过去两年O2O被炒得虚热的原因,很多人全身心扑进去后发现很受伤,因为他们简单地将O2O理解为上门服务或做个APP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最终要为其交学费。

正如20多年前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它充满想象力,以为任何事情加个“.com”就很伟大。与过去两年O2O的境遇如出一辙,但现在一说到O2O就彻底否认也不对,这些原因都在于很少有人看本质。

因此,我们决定挖掘产业互联网本质,遵循商业基本规律进行思考。

投资具备体量、厚度和行业低效痛点的垂直行业

Q:执一资本会从哪几个维度判断某个垂直产业是否值得投资?

陈文江:

我们在产业互联网化这条大主线下所选择的垂直产业,主要有这几个考量点:

第一,产业体量足够大,市场达到万亿级别。只有在一个足够大的垂直产业中,才能有足够大的空间施展,如果只是在一个小池塘里搅和很难做大。

第二,看产业是否有足够厚度,既具备专业性又有复杂性,有足够的厚度,公司才能够建立起足够宽的护城河。

第三,产业中是否有很多痛点和低效的地方在。IT切入行业形成生产力后,就有机会提升效率和创造价值。比如资源驱动型行业,谁掌握上游资源谁就是王,IT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那么这个行业就不是我们的“菜”。

Q:过去你对汽车行业的投资很有经验,你认为其中还存在哪些变革的机会?

陈文江:

在汽车行业,有些机会是主机厂商的,需要几个亿的资本砸下去,我们只关注创投基金可以改变的机会。

一是智能化。广义的万物互联概念出现后,说明硬件设备终端之间可以进行连接,汽车智能化与技术及创新紧密相关,在这个方向上我们会做探索和布局。

第二个角度在汽车流通环节上。国内主机厂家对汽车的把控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得上畸形。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主机厂家是利益既得者,看不出其中的弊端。

但如今,中国新车销售已经脱离供不应求状态,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大量汽车厂家生产出更多车型,消费者具备更多选择,很多品牌的新车销售量下降。

此外,传统的汽车4S店重线下模式,它们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地域布局,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但今天更多的新车购买需求来自县里、乡里,而4S店的物理空间并没有在三四线布局,从而导致供需矛盾积聚。车辆展示涉及物理空间,购车牵涉运输、交货等复杂问题,而这些并非简单在线上就能解决,还需要一些配套措施。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觉得汽车行业痛点明显,其流通环节必须变革。

第三个角度是与车有关的金融行业。车的交易额大,天然需要与金融关联,银行、汽车厂家在消费信贷端也做了尝试,但都有不足。比如新车的流通和配套的金融服务如何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县、乡?审核县、乡消费者的信用时,他们没有传统银行风控要求的就职证明、收入证明怎么办?

从这些方面来说,汽车这一垂直行业有些痛点是历史模式的不合理带来的,有些是新的消费人群所带来的,关键看如何寻找到有效方式解决。

Q:举例分享一下,执一资本投资汽车领域项目时的投资逻辑?

陈文江:

2014年年底我们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汽车行业的加油宝。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项目跨越不同的产业,既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横向又是不同产业的结合,加油宝就是跨界的项目,它既是车与金融的结合,又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服务用户。

执一资本另一位创始合伙人李牧晴和加油宝创始人邓世民认识多年,他在初期筹划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开始与我们交流。对于早期项目投资最核心的两点,一是对商业模式大势判断,二是团队。

加油宝选择以加油需求切入,其背后真正的商业逻辑是做面向车主的消费金融产品。创始人曾沉浸保险行业多年,擅长金融产品创新,尽管市面出现模仿品,但它们往往只是照猫画虎,没有理解背后真正的精髓。

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决定企业迭代成长高度

Q:从整体上来看,执一资本更青睐哪一类创业者?哪些创业者是坚决不投的?

陈文江: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对于我而言,首先,创业者要有使命感、梦想和激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想做一件大事改变世界,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下去。

有的创业者的驱动力是为了证明自己,或公司做大赚钱,这种驱动力就不足。创业九死一生,最初一两年可以靠激情,但一定会遇到波折,如果内心没有真正强大的驱动力和使命感,很难走下去。

比如我曾投资的百世物流创始人周韶宁,他觉得中国传统物流行业太落后、太低效,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都让他痛心。他研究美国物流产业后,觉得有用IT变革产业的使命感。

还有奇虎360的周鸿祎,他希望能做出好产品、做到极致的用户体验来变革和颠覆原来的产业,所以他每次做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都是以前市场上所没有的。

第二点,创业者要有学习蜕变能力。创业公司从初创到一步步迭代成长,创始人的学习迭代能力决定企业的成长快慢和高度,创始人的认知的边界决定了其公司的成长边界。

Q:当下很多VC建立了数十人的投后团队,以你从业20多年的经验来说,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陈文江:

有些机构建立专门的HR部门帮创业者招聘,但是机构内部能帮助创业者解决的事情还是非常有限的,最终可能还是要去对接专业猎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们的投后优势还是聚焦在垂直产业,在一个垂直行业深耕久了,对产业的理解和具备的战略资源就多。其次,我们有一个“超级合伙人制度”,引入行业资深人士与我们进行独家合作。他们基本都在行业有15年~20年的专业经验。目前我们有2位超级合伙人,分布在金融领域和互联网产品运营方面。

不惑之年看创新

Q:以当下的视角回看10年前甚至更久,你觉得哪些事情交了学费,哪些是正确的选择?

陈文江:

大方向上我没有特别遗憾的。但在出行领域上我觉得错过滴滴很可惜。

当时鼎晖在讨论这个案子,内部有各种争议的时候,我应该更坚定。之所以看好滴滴,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行是和移动互联网最紧密关联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最能够直接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的领域就是移动出行;二,滴滴的团队是当时做移动出行团队中最能打动我的,他们有使命感、前瞻性和超强执行力。

彼时,市场上不看好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监管问题,这类问题至今仍旧存在,但创新和变革就是一个和制度监管不断博弈的过程。我们坚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东西,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

行业监管的表象之下,需要思考的是深入的点在哪里,比如解决出行效率是对社会有意义的,其实也可以配合政务做好监管。当年也有人认为途家会面临监管,因为它将私人房子用于出租可能有安全隐患等等,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思考如何解决而不是被吓着。

另一个反对呼声是觉得从出租车切入看不到商业模式。出租车是国家管的,钱也是国家管,滴滴只做了一个出行匹配而已。当时很多投资人都觉得不靠谱,这些观点至今都有人说。

Q:做投资20多年,有哪些问题至今仍旧困扰着你?你是怎么解决的?

陈文江:

一方面,投资这个行业一直比较辛苦,职业特性决定这个行业没有边界、工作无法量化,并且随时面临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挑战。如何高效分配时间、从中找到平衡,避免自己陷入过度焦虑、过度透支状态,都需要静下心去梳理和沉淀。

我的解决方法是,将工作重要程度排优先级,不能太贪心;此外,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深度思考。

另一方面,投资行业的人往往想要提炼一个行业的投资规律,但又希望自己用开放和归零的心态去看创新,其实这两个也很难平衡,需要非常静心地修行和历练。

Q:从最初做投资到现在,你的心态和性格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文江:

做这个行业的人比较挑剔,因为职业需要他/她一直思考其中有什么问题和陷阱,是否存在对商业模式致命的潜在隐患或不确定性。久而久之,投资这种职业特性让自己养成不断挑毛病的性格。

然而,对于创业投资,投资人看创新的东西时,又需要有开放的心态、一定的理想主义和积极拥抱变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否则会觉得什么都不靠谱。

这些都需要投资人从中找到平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