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交网络正在强烈改变我们的生活。今天的人们更愿意发表评论、表达观点,通过微信与微博等社交媒体寻找与他人的联接与存在感,每时每刻创造以及获取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对于企业来讲,也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信息超级碎片化,注意力超级分散,口碑传播超级快速,社会化媒体工具超级多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所有信息都不是单向传达,而是可以随时创造、分享。
在这种情况下:
坏在:精准的内容投放变得效果不是那么好,信息太多,获取信息手段太简单,垃圾内容过多,用户习惯自动过滤信息,信任门槛越来越高。
好在:投放的内容质量如果足够有转播性、积聚足够的势能将会创造病毒效应,一炮而红引爆市场,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多了更多逆袭的可能。
同样是市场部的职位,如果把500强企业的市场部比作协同作战的正规军,那创业型公司多半靠游击战智取。如果你是每月手里有100万预算的外企市场经理,那么恭喜你更多的工作是管理而不是创意,管理好预算、广告公司和自己的老板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市场经理每月手里只有1万预算甚至没有呢?很幸运,社会化营销给了“智取”最大的可能性,预算有限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可以借鉴这些方法。
一让垂直的内容爆发势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论什么类型的公司市场经理们都致力于研究将产品信息传达给更加精准的人群,从而实现可衡量以及更高的投资回报。随着营销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找到更加精准的人群投放更加精准的内容似乎变得不那么困难,因为营销技术工具越来越善于找到“对的人”。然而,面对海量信息的灌输,如果内容本身不能契合“对的人”的口味,那也只能沦为在信息洪流中一闪即逝,激不起一点波澜。
企业在为产品定位时,一定是面向特定的一群目标消费者,而这样的一群人放在当今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又可以继续垂直细分出不同的维度。比如一款针对于数码发烧友的智能手机,完全可以尝试在发烧友的路线上走出更多旁支,毕竟这样的社群在对数码发烧之外一定还有其它共通之处。而这种共通之处往往可以成为内容制造的切入点。提供有趣或者有用的内容,以此降低普通展示广告的侵入性,增加转化率。如果能寻找精准人群中更加精准的共同点,那一定可以形成不错的传播内容。越是垂直的领域以及兴趣点越能引发特定人群的共鸣,从而在圈子中形成势能进而引爆传播扩散。
对于制造垂直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
a 基于产品本身的功能点而延伸出的使用场景,比如智能手机本身可以音乐播放、摄影、玩游戏。针对这三类功能使用场景衍生出针对音乐发烧友、摄影爱好者、游戏爱好者的内容。
b 基于目标受众特点而延伸出的用户属性,比如90后、IT男、技术宅、二次元爱好者。针对这三类人来说也许千变万化的手机主题、跑分高、弹幕可以引发他们的共鸣,引发认同感。
二制造“直接体验”
过去我们常常会琢磨自己产品的卖点在哪里,可以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而如今,即使你找到了引入流量的卖点,但是消费者不能感同身受,那么原来他会埋单,现在不会,除非你能在他迅速忽略你之前,告诉他这款产品能带来怎样的惊喜,让他真切感受到拥有之后的价值。
对于很多新兴品类的创业公司,在营销过程中,让产品或者服务提前达到用户,迅速告诉他们你能干什么,比花时间做广告吹嘘“你有什么”更有说服力。
利用互联网营销属性,在与用户第一次接触即将其带入到你的服务或者体验当中,直接与你的客户建立联系。良好的体验是形成二次传播的根本,而超出预期的第一次体验很有可能引爆朋友圈。河狸家便是通过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甲专车将服务直接送上门,甚至身边经常有朋友询问如何约到美甲车体验体验。
对于新的品牌,让用户觉得需要比喜欢更加重要,毕竟不是所有产品都能称之为品牌,品牌价值积淀需要较长时间,而是不是需要胡却基本上可以很快判断。我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使用嘀嘀打车是通过朋友圈的红包分享,而不是地铁品牌广告。创业公司特别是新的产品品类,与其花钱教育市场,不如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让他们先用起来,在使用过程中加入分享机制,以体验带动品牌传播往往是性价比最高的营销方式。
三让趋势带你走得更远
2014年是大事频发的一年。从年头到年尾,悲欢离合,趋势不断,事件不断:暖男概念流行,H5页面数量爆发,老罗和王自如的斯逼大战,冰桶挑战赛,脸萌,锋菲恋,小苹果、蓝翔挖掘机、去啊竞品互殴……很多市场经理应该在年终总结时感谢这个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坏的时代,在“大事”或“大势”来临时吃个免费快餐,引来廉价的关注度。
杜蕾斯官方微信在2015年初总结了去年一年杜蕾斯文案“每到有热点,我们就蹲点”(参考《杜蕾斯最全文案,值得月薪3万》),这篇案例汇总图文阅读量瞬间过10万。大公司尚且如此,如果你手头每个月只有1万的预算,怎么能不去“蹲点”呢?
过去我们常常困惑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内容哪里来,但其实例数过去一年互联网发生的事件,如果你每个月手头有100万的预算,那只要保证每一次热点事件或者趋势广告公司都能帮忙搭个顺风车就好了,而对于每个月只有1万预算的市场经理,也许借势引爆的大好机会就潜藏其中,用心琢磨怎么都能和自己的产品结合起来。参考《利用热点做创意,借势营销流行的秘密》
四像产品经理一样做市场经理
如同一个贯穿在产品生命周期流程中的产品经理一样,市场经理在这个产品即营销、内容即营销的互联网思维时代,要把每一次市场行为当成一次产品功能定义去思考:做给谁看,满足了何种分享需求?将产品设计到生产全过程如同产品人员一般抽丝剥茧,了解清楚,挖掘有可能产生用户共鸣的产品理念,或者有可能产生温度感的故事。
1、快速迭代
精益创业中核心思想是创造最小可行性产品,作为预算有限的市场经理,没有既有的成熟模式以及市场流程体系控制风险,因此,可以设计一个市场活动雏形,能够体现创意且可以直接进行小规模尝试,通过反馈的流量和转化率不断优化和提高投放比例。
2、少即是多
如同优秀的产品设计应该尽量简单,清晰,只保留本质,去掉不必要的给用户带来困惑的交互一样,好的传播内容也要降低用户理解成本,只需要诉说一个简洁易懂的观点,且最好是对用户有用。
3、用户至上
思考每一次市场活动或者传播内容是否对用户有用,能否给他们带来愉悦感。好的传播内容要说出用户心中那句话,而不是自娱自乐。做出企业内每个员工都愿意参与传播、转发的内容才是合格的有效传播内容,员工往往是企业的第一批传播者。如果广告建筑在APP中,则尽量不打断用户体验、不产生干扰。
五社会化营销的本质是一种思维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是把社会化营销等同于社会化媒体营销。认为只要在社会化媒体上投放内容或者广告就可以称作社会化营销,然而,社会化营销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思维而不局限于平台或媒介。以陌陌为例,在法制日报投了整版广告,虽然是在传统报纸媒体的投放,却在新媒体平台引起广泛热议。小米在2013年春节在CCTV1投放了15秒广告,内容不置可否已经没人记得,但是小米却把“小米上央视”包装成了事件在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
所以,社会化营销的核心在于把这种思维根植于企业营销的方方面面。一种现象是社会化营销铺天盖地的时候,传统广告渠道反而更容易引发创新和话题。时时刻刻保持话题性是社会化营销的核心。如果没有创新,只是广告展现,那么社交媒体平台也只是一个购买广告的地方。
如果是创业初期的公司,一定要把所有市场相关的行为和计划在投放之前,想好社会化内容如何配合,如何在全过程中挖掘话题性。以举办发布会为例,越来越多公司配合在发布会前通过倒计时图片、谍照、甚至在邀请函上都做足话题性,发布会现场通过二维码或者微信群扩散消息。最近在创投圈火热的廉价微信群发布会更是几乎不需要花钱:快速组建行业里媒体、发烧友、知名人士,然后以比较逗逼的闲聊方式开场,讲述新产品情况,大家在群里即兴发言。一般做法为:先给被邀请对象定制一个带名字的图片邀请函;被邀请者将此邀请函在发布会前几天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围观;被邀请者在特定时间被拉入一个微信群,随时分享有趣话题。
未来,相信真正的营销大牛是那些手里只有1万块正在逼自己成长的市场经理们,能用1万块尝试做出100万的事情,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太差。
内容整理自Social Talent Circle@小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