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黄鸣/文
如今的太阳能新兴产业,由于产业门槛低,缺乏强制性安全标准,呈现出一片混乱和无序。一个不足500亿市场规模的行业,充斥着五六千家企业,行业排名前20家的企业,市场占有量不足30%,成千的太阳能企业,每3-5年就会“墙头变换大王旗”,导致楼顶上许多太阳能服务没人管,成片成片地烂在楼顶;近几年,太阳能企业又一窝蜂冲向了农村,沉浸在太阳能下乡的盛宴中,在农村市场的价格战中杀了个你死我活,为了降成本,都不惜放弃产品的标准和质量,产品越做越低端、质量越来越差。
最阳光的产业蒙上了阴影,消费者对太阳能热水器整体满意度仅为53.9%,“劣质太阳能”成了行业代名词。而太阳能仅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目前,整个中国制造都弥漫着一种“劣等”的气息。
欧盟一项调查中显示:2011年,欧盟各成员国海关查获了价值13亿欧元的假冒产品,其中有73%来自中国。“中国制造”已变得声名狼藉,“三聚氰胺”、“毒胶囊”、“瘦肉精”、“塑化剂”等食品、药品行业的丑闻,更将“中国制造”的信誉彻底击碎。现在,“中国制造”不仅是便宜、低端、质量差的代名词,还是“隐形杀手”的代名词。
中国企业对于规模总是情有独钟,习惯性地认为“大”即是美,一味追求“市场份额”、数量和规模,导致“红海”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并将价格战奉为首要营销战略,没精力在技术和工艺上下功夫,尤其是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小型企业根本不具备技术优势,只能靠偷工减料,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说:“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获得短期利益会导致企业短命。质量跟真理一样,没有任何人、任何企业可以在谎言中过得长久。”“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目前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是质量,无论是太阳能还是其他行业,只有坚守质量底线,不断创新突破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但是为了私利而泯灭良知、赚取黑心钱,则既违背了道德又亵渎了法律。在河北保定,有一个“油条哥”,只是承诺:每天都是新油——人们就争先恐后,把这称为“良心油条”。依照常理,这不该成为经营销售的筹码,但是在良心如此稀缺的时代,道德良知却成为了卖点,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讽刺:一个超验层面的价值理性被当成经济利益的衡量工具,不得不承认,中国商业道德缺失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卑劣行径屡见不鲜,许多黑心企业大发横财——赚钱就是硬道理,管它什么质量品质、消费者安全。他们往往利用消费者的知情权缺失,依靠更低的成本和销售价格来冲击市场、攫取暴利。而那些扎扎实实做质量、一心一意保安全的企业却因生产成本过高,面临市场被日益侵蚀的局面,面临着现实的生存窘境。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惨淡的良心经营回报面前,一些正直的企业家选择饮恨退出商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也有一些原本正直的企业索性与其比坏,往往有一次破坏了底线,以后就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一旦坚守不住底线,“良币”最终会变成“劣币”。
不可否认,面对这样的商业大环境,坚守良知做企业的确很难,但绝不是寸步难行。
竞争是否激烈、市场环境是否恶劣,都与能不能坚守底线没有必然关系。人的堕落往往是从原谅自己的那一刻开始。有人说老实人容易吃亏,老老实实干企业的最终可能会被挤垮,所以干点儿坏事也是被整个市场环境逼的,迫不得已、出于无奈。抱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会不知不觉、心安理得地干起坏事来。现在的一些行业、一些企业出现这样那样的丑闻,其始作俑者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坏人,其实就是“稍微做点坏事没有关系”的投机心理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坚守底线,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对于拥有认真态度的人,即使一度陷入困境,也一定能绝处逢生。坚守良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会让你走得踏实,当萧条低谷到来时也最显生命力。对于商人而言,守住底线,发展才有底气;对于企业而言,质量就是良心,容不得半点折扣。
(作者为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
评论:
@B2B行业资讯:中国企业天生就喜欢恶性竞争?包括电商企业,何以如此?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创造何日才能象德国日本制造一样,在世界放出异彩
@帮助地球: 中国制造质量低的原因是给国外中间商压价格造成的,根源在于中国还是处于工业发展初期阶段,各行各业竞争大,给国外中间商以议价空间,给国外中间商的印象是只有更低,没有最低,正是因为这样,无法现成规模,到国外自己去经销.
@B2B行业资讯:外压内挤,生存困难,最后就是恶性了
@崔牛之父: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投资渠道太窄,发现一个好项目,大家都会风拥而上,产能过剩,为了销售出去,就要拼价格…同时税收成本太高,使得企业利润空间有限…与政府合作,还要有部分高额寻租成本……等等,假冒伪劣,偷工减料就成为必然,结果自然如你所言
@一达通肖锋:尽管仍有负面案例,但事实是中国制造总体品质、性价比和国际声誉已有很大改善,除制造水平提升外,并非仅道德约束而是市场约束在起作用,同一企业出口标准高于内销想象频现(比如玩具、五金等),说明海外市场化检测体系比行政监管更有效。提升国内商品品质比出口更紧要。
@B2B行业资讯:市场化检测体系比行政监管更有效
@电商资讯在线:欧盟以及印度等国,对我国太阳能产业全面反倾销,导致整个产业逐渐收缩国内市场,竞争自然更加剧烈。而且曾经并未得到龙头企业应有重视的国内市场却翻身一跃成为最后的生存土壤,此时回归已经失去呼风唤雨的市场主导权。而且,大部分工厂都是有过帮类似皇明带加工的经验,无技术问题。
@炮兵连廖家昌: 企业的好象除了价格战没别的出路一样,为了生存,企业只好挺而走险,拿产品质量用材做文章,仿冒别人的产品,最后把自己逼进死路。线上交易更是给企业沫上价格斯杀的阴影,在线上交易排名规则的大环境下何去何从?被平台牵着鼻子走,还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