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IPO:现在搭马云的车挣钱太晚了?

Craig Stephen 21世纪网 2014-09-10 08:06:32

阿里巴巴启动IPO路演的时候,董事局主席马云写了一封公开信给潜在投资者,提示他们耐心一些,考虑清楚:对于马云来说,这些投资者只排在第三,落后于客户甚至员工——或者说,潜在投资者们将排在第四可能更准确,因为这位中国大陆的新任首富忘了把自己包括进来。

如果你审视马云在公开市场和私人控股之间转移资产的行为路径,会发现早期那少数股东漏失了这家中国电商巨头所创造的的巨大财富。而这,不过是通过亚洲旧时代大亨们的常用方法实现的:高卖低买。“脸皮更厚”的是,他们准备第二次卖出。

对于美国投资者,阿里巴巴需要写封关于自己的介绍信,然而在香港不需要——阿里曾在香港上过一次市,它最先发展起来的B2B业务(alibaba.com)于7年前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如果看了阿里巴巴在最新招股文件里陈列的公司历程,你也许会有点吃惊。它在香港上市时,当周恒生指数达到创纪录高点,阿里B2B顺势成为自谷歌后规模最大的一起科技公司IPO——现在这甚至不值得一提了。

也许因为那是阿里巴巴急速发展过程中一段奇怪的,不太成功的时光,上市一年后,阿里B2B业务的股票价值缩水55%。经过一系列令人失望的财务业绩和贸易丑闻后,其表现也没什么改善。最后在2012年,阿里B2B业务退市,不过,由于私有化时匹配了IPO发行价,股东们至少把钱收回来了。

马云提醒投资者耐心等候,以便于管理层创造长期的股东价值,不过这样的提醒在阿里巴巴魔法般重新出现的时候,将显然成为一句空话。更有甚,这场IPO——高达243亿美元的募资额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起IPO——将会把已经在中国富豪榜顶端的马云推得更高,而只有早期的投资者,如占股34.1%的日本软银,占股22.4%的美国雅虎,才会真正得到快乐。

为了说明在2007年买入阿里B2B的投资者如何受到了凄凉待遇,我们将之对比一下其他两家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和腾讯。

腾讯和百度的创始人在中国大陆富豪榜上仅落后于马云,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 Index),他们的净资产分别为166亿美元和163亿美元。马云现在处于榜单顶端,净资产达到219亿美元。

然而突出的差异在于,百度和腾讯的IPO投资者和他们的创始股东一道挣了大钱。

腾讯在2013年取得25亿美元利润,然而其股价从2008年的12港元上升至超过120港元,美国上市的百度股价甚至表现得更好,从2009年的12美元上涨到226美元,2013年其净利达到17亿美元。

以上得以发生,在于腾讯和百度的上市实体就是它们业务扩张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少数股东和企业内部的利益是一致的。

而对于阿里巴巴B2B,就显得不同了,尽管它是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并一度市场份额增长惊人。随着电商市场发展,阿里巴巴把它的业务在公开市场和私人控股之间进行了切割划分。

对于使得阿里B2B的IPO融资额达到15亿美元之多的投资者,他们只会听到马云在公司业务上不断取得令人兴奋的新增长——例如网上拍卖网站淘宝和电子支付业务支付宝——然而,这些都被排除在上市实体以外。

现在,已退市两年并且不存在业绩问题后,阿里巴巴重回资本市场,在它最新业绩报告中,阿里巴巴季度净利达到2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

你可能会说以前的投资者只是运气不好——阿里巴巴现在确实业务体系强大并拥有一个全新的开端。可是,历史仍然可能重复。

首先,时间上看,马云又一次站在股权市场的创纪录高位,第二,私有部分和上市实体的利益不一致问题又一次隐现。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是因为香港不同意违反同股同权原则,而阿里巴巴坚持使用复杂的合伙人结构,允许管理委员会以少数股权保持对公司的控制。

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马云几乎一半的个人财富是关联于支付宝的,而支付宝并不在上市资产之中,据彭博分析,马云个人拥有支付宝48.5%的股权,这让他在阿里巴巴的8%股权显得楚楚可怜。

这次IPO,投资者一定在希望马云不要再将之视为终点线,沦为其取得更多收益的工具。

马云.jpg

7年前,正当港股冲向历史高点之时,市场迎来了阿里巴巴,投资者随之陷入狂热。但好景不长,一年后港股暴跌55%,阿里市值损失逾200亿美元。7年后,当美股也处于创纪录高位时,阿里巴巴再度来袭,如不出意外,阿里将在下周登陆纽交所。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引发了投资者哄抢,在5天公开发售时间内冻结资金高达4500亿港元,超额认购逾257倍。在国际配售方面,阿里巴巴获得了1.4万亿港元的认购资金,超过1000个机构投资者参与,超额认购186倍。刚开始交易时股价就涨了三倍,巨额交易量导致订单出现延迟。

但好景不长。一年时间阿里巴巴的股价就从2007年11月30日的高点暴跌91%,至2008年10月28日的低点。当时正值金融危机肆虐,且市场期待的港股直通车出现政策变化。

2012年,阿里巴巴选择以IPO价格从香港退市,当时的股价比2007年顶峰时低了40%。但现在,即便科技股的股价达到4年半来的新高,投资者依然看好阿里巴巴此次IPO的前景以及目前的大牛市。

彭博援引香港AmpleCapital公司的资产管理总裁AlexWong称,对阿里巴巴来说,当年在港上市时正处于市场的顶峰,这也是股价令人失望的原因。

尽管纳斯达克指数创下14年新高,但他称,目前的市场环境更为有利,是这类企业上市的好时机。

今年8月29日,纳指攀升至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近日标普500也刷新历史新高,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接近三年高点。互联网泡沫时,标普500平均市盈率接近30倍,当前则为18倍。

还有分析师提到,在港上市的阿里巴巴的B2B业务,但现在上市的资产更加聚焦在消费者相关的商业领域,市场更大。

上周末多家外媒均报道,阿里巴巴计划在9月8日当周稍早时候进行IPO,这意味着股票最快或于9月18日或19日开始交易。

外界预计阿里巴巴IPO募资规模将高达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IPO,也是中概股的最高记录。

据悉,阿里巴巴于今年9月8日正式启动上市路演。若进展顺利,则阿里将于9月19日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阿里赴美上市,将会成为美股最大规模的IPO,预期筹集的资金规模或将高达243亿美元,其估值或达到1542亿美元至1698亿美元左右。

阿里赴美上市,对中国股市而言,确实是一种损失。然而,纵观过去十余年的时间,因我国相关制度不完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最终导致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被迫走出国门。

事实上,进入2000年,在全球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也逐渐茁壮成长。期间,诞生了腾讯、百度、新浪、搜狐、盛大等知名互联网企业。

遗憾的是,在这类互联网企业成长初期,最紧缺的莫过于运作的资金。然而,针对当时我国相对狭窄的融资渠道,并不能满足这类互联网企业的融资需求。更多的时候,这些企业根本无法从常规的渠道中获取资金。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因这类互联网企业正处于发展萌芽阶段,传统融资渠道并不会轻易对这类企业打开绿色通道。无奈之下,企业为生存、为发展,借道其他渠道获取发展的资金。

时隔十余年,这些曾不被看好的互联网企业却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其市值也较上市之初飙升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之多!

长期以来,中国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为海外投资者创造出巨额的红利。而海外投资者仅凭借资本利得一项,就能够获取丰厚的利润。相反,作为国内投资者却无缘享受这类优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成果,确实是一种悲哀。

其实,中国股市最初的定位就是为国企脱贫而服务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大多数国企存在资金严重短缺、执行效率极度低下等问题。对此,中国股市被赋予了为国企脱贫的重要使命,而大多数国企也借助中国股市解决了相应的资金问题。

不过,国企缺乏资金并非暂时性的问题。因国企拥有太多的特权,结合国家政策的大力保护,即使发生投资亏损,也能够由国家进行兜底救市。至此,国企逐渐加重对资本市场的融资依赖度,而股市也成为国企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

最终,中国股市并非为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解决问题,而是成为了国企“伸手拿钱”的重要渠道。

目前,中国正处于“大型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太多,资金不知道从何投资;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太少,资金不知道从何获取”的尴尬局面。显然,在此背景下,我国急需修改相关的规则,逐步打破特权机构的垄断格局。

一直以来,以股市、债市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占比很低,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至此,降低直接融资渠道的准入门槛,放宽中小企业的挂牌及上市条件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重心。

今年8月1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公布十条措施提出要完善创业板制度,在创业板建立单独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进一步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显然,通过降低企业挂牌及转板的门槛,将会对自主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再者,近两年,我国逐步落实股票发行注册制度,并逐步完成由股票发行核准制向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过渡。最终,或将于2015年前后全面铺开股票发行注册制。

不可否认,上述举措将会有效降低企业挂牌或上市的准入门槛,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广的融资渠道。由此可见,管理层正逐步意识到支持互联网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过去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及过于狭窄的融资渠道最终让中国股市错失了腾讯、百度、阿里这一类优秀的互联网企业。

笔者认为,中国股市太缺少阿里这类优秀企业了。而大量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外逃”也正恰恰反映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过高,直接影响到这类企业的发展进程。由此一来,管理层此时的“亡羊补牢”,或许还是“犹未为晚”。

中国证券市场诞生至今20余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明明是中国市场培育起来的互联网巨头们却纷纷选择在境外上市,国内挣钱,国外分红。如此窘况凸显出内地资本市场的种种顽疾。如何吸引它们落户内地资本市场?这是一个严肃和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2014年迎来了境内IPO市场开闸曙光,积压一年多的拟上市企业终于迎来上市良机,一种有趣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IPO堰塞湖情况依旧,大量拟上市公司在A股大门外徘徊不前。据媒体报道,在会排队企业年度和中期审计,一年费用约为30万,半年15万-20万,法律顾问收费一年15万,再加之以百万元计的承销费,为实现A股上市梦,企业所付代价可谓不菲;而另一边,则是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却丝毫不考虑A股市场,不辞辛苦,纷纷绕道选择国外上市。

如果再加之百度、新浪等互联网企业,A股市场已经错过了太多巨头。尤其阿里巴巴选择在美上市一事,再次让人反思国内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种种顽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20余年,中国互联网也恰逢20周年,为何直到今天仍然留不住阿里巴巴们?

流失的巨头

粗略一算,这些A股就已经错过了太多的互联网巨头。

在新世纪(行情,问诊)伊始,A股就错过了三大门户网站的集体IPO。2000年,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搜狐顶着网络泡沫的质疑声先后在纳斯达克敲响上市钟声。当年4月13日,新浪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两个月后,网易随即也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当年7月,搜狐最终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后的几年当中,三家互联网公司熬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光,最终得以存活了下来,并在之后继续引领着中国互联网的走向。

A股的遗憾还在继续。2004年6月,腾讯于香港上市;2005年8月5日,百度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14年1月,腾讯市值首次突破万亿港元大关,截至8月27日,其市值为12052亿港元;百度市值为753亿美元。

而外界预估IPO募资规模将高达2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最后也将上市地点定在美国。

2014年,刚好中国互联网20周年,在回顾过往荣耀的时刻却也不得不面对一个让人失落的现实——明明是中国本土和市场用户培育起来的公司,却纷纷奔赴国外上市。国内资本市场根本对其无所吸引力可言。如此这般高成长型的科技企业扎堆海外资本市场,实则是国内赚钱,国外分红。国内用户真金白银将它们养大,等到分红那一天却和他们无所关联。

中欧陆家嘴(行情,问诊)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整个中国的实体经济正面临困难,唯一的朝阳行业可能就是互联网行业。但很遗憾,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依然都是到美国或中国香港去上市。这对内地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者用自己的消费,创造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商业奇迹,但却没有机会成为其股东,分享其成长性。大量优秀企业集中海外上市着实反映出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缺陷,客观上影响了我国高技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随着更多的企业选择国外上市,在国外募集大量资本,并且逐渐呈现出超越国有企业的势头,这对市场管理者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归于细节来说,A股准入门槛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果按照A股IPO相关标准,拟上市公司必须在IPO申请之前大规模清理职工持股,将股东人数减缩到200人以内。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其向美国证交会提交的文件显示,自1999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向员工提供股票期权和其他激励奖项,阿里现有员工和前员工共持有26.7%的股权。

马化腾为了解决员工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次采取股权激励方式,覆盖面从公司高管至一线员工;而在百度成立之初最为艰难之时,李彦宏为鼓励员工,引入了硅谷盛行的期权激励计划,甚至宣称“要让前台员工都持有公司股票”。员工持股,将职工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相互捆绑,这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重要文化之一。

而就阿里巴巴具体个例而言,“合伙人”制度与目前A股市场的法律法规也不相符。“A股从成立到现在也只有20多年,相对国外成熟市场自然还是显得比较稚嫩,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等待。”一名大型券商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创业板的尴尬

2009年,创业板开市钟声敲响。

在此前,证监会为创业板已经前后谋划超10年之久。各界对创业板给予极高期待,希望创业板的开设能够培育出一众未来的行业领袖企业,成为与美国纳斯达克齐名的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创业板的设置对主板市场是一个极有力的补充,在财务门槛等方方面面都作了些许适当放松。

在创业板设立之初,许小年就曾公开提出过个人看法,“创业板只是一条支流,拥有众多的创新企业才是源头。”他对外解释说,大家可能存在误区,以为是创业板培养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而忘了是不断出现的创新型企业支撑了创业板。他认为,目前中国鼓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远未建立起来,直接导致不可能产生很多的创新型企业,因此等于没了源头,所以他个人并不太看好中国的创业板。

创业板启动以来已有5年,阿里巴巴却仍然执着地选择海外上市。据媒体报道,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对此还曾表示过,“这值得反思”。

“内地股市另一个非常大的缺陷是,其审批制为了给予一个审批的理由或方便,设置了一些非常荒谬的指标,比如盈利能力、成长性、资产规模等等,证监会和发改委就是通过这些指标,来替投资者作出判断。这样一个非常荒唐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像腾讯等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创业的初期,不符合内地的上市标准,也导致了内地互联网概念的公司几乎全部流失到了美国和中国香港去上市。这对中国内地股市来说,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刘胜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此外,正如许小年所述,在创业板之外,还需要各种创新创业等各方面条件对高科技企业给予更多的保护。

一名资深创投人士曾撰文指出,网络科技创新需求与内地资本市场环境之间,存在着三方面的“不兼容”。第一,创新创业环境不兼容;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投资,创新项目具有巨大不确定性。人民币投资者的心态不成熟,迫使创业者不得不选择美元。拿到美元投资,那意味着要想成功最佳选择就是海外上市;第二,创新发展环境不兼容,科技创新所需资金越来越大,融资从百万级迅速攀升至千万乃至数亿级,内地资本市场上难以形成如此巨大规模的资金量。第三,融资上市环境的不兼容。我国的资本市场面向过去,沿用工业时代的上市标准,要求企业至少保持三年连续盈利,无论是主板、创业板、净利润、净资产等指标都是脱胎于上个世纪对传统行业的设定。互联网公司在创业成长阶段,难以达到这些要求。

不过令人可喜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例。8月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证监会学习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召开视频会议,国务院会议对激发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有重要意义,会议提出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高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等十项措施,以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随着各项创新制度的完善,“阿里巴巴们”未来会将上市的第一选择定在内地。

9月8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今年最圆的月亮当属于阿里巴巴人。因为从这一天起,阿里巴巴在美国开启了历时两周、跨越多个城市的IPO路演活动。而首场路演的盛况甚至让很多久经沙场的基金经理都“惊呆”:近千人涌入会场 电梯口排起长龙。阿里巴巴的新股发行成了美国投资者争抢的一道盛宴。

而在大洋彼岸,中国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发行真的只能“望洋兴叹”了。一些投资者以及业内人士难免感慨万千:为什么象阿里巴巴这样一些优质公司都流失到海外去了?为什么中国股市就不能让阿里巴巴们“把根留住”?

当然,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难。可以说这是由中国股市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毕竟中国股市的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中国股市在诸多方面的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中国股市设立时的定位就是为国企脱贫解困服务的,能发展成如今的让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上市,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而阿里巴巴是在海外注册的“外资公司”,显然不符合A股上市条件。

又如中国股市目前还只能接受同股同权的企业上市,而阿里巴巴采取的是同股不同权方案,这又使得阿里巴巴更加不适合国内上市。因此,这就注定了阿里巴巴的上市只能流失海外,这就注定了阿里巴巴的上市要成为A股市场之痛。

正如一句歌词所云:“昨日象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已成为铁的事实,就象东流水一样不可挽回。因此,作为A股市场来说不应该总是沉浸在阿里巴巴给我们留下的伤痛里,而是应该作进一步的反思与总结,以避免阿里巴巴们再次从国内市场流失。

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管理层已经拿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即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但这个框架显然不能解决阿里巴巴的A股上市问题。一是阿里巴巴的“外资公司”身份;二是阿里巴巴的“同股不同权”问题。

所以,管理层在“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的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股市制度及法律法规予以完善。至少要能接受阿里巴巴这种“外资”身份以及“同股不同权”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对股市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修改与完善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要有严厉的市场监管与惩处措施。在这个问题上,目前A股市场的政策法规显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依目前的各项股市政策,是不可能接纳阿里巴巴们上市的。又如要有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尤其是要建立投资者集体诉讼制度。这是A股市场接纳“同股不同权”方案的前提。因为在这两方面香港股市还存在不足,所以香港股市同样也与阿里巴巴失之交臂。因此,A股市场要避免阿里巴巴们再度流失,就必须重点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