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高海燕:“商品化”是农业电商的起点

佚名 中国经济网 2015-11-25 08:33:20

11月15日,“首届中国新农人CEO大会”在人民日报社大会议厅举行,会议邀请了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爱国者总裁冯军、一亩田集团副总裁高海燕、达沃斯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柴少青等商界大佬,探讨如何以资本助力中国农业,如何将互联网、金融与我国农业巧妙结合,帮助传统型农业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转型,真正成为农业大国。

blob.png

一亩田集团副总裁高海燕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农业已全面迎来4.0时代,互联网已彻底颠覆了传统农业,新一轮金融改革如火如荼,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日趋完善,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泛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农人”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传统农业带来了变革机会。而在全民呼吁“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如何真正运用互联网与金融的高效结合,来帮助传统型农业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转型,已成为泛农业最为关心的话题。

一亩田集团副总裁高海燕在大会上表示,农业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复杂性,农业互联网化、农业电商化存在着更巨大的复杂性。农业电商还没有到论输赢的时候,到目前为止,既没有谁输在起跑线上,也没有谁赢在起跑线,因为整个行业都还在起跑线上。一亩田做了4年,平台上农产品累计万余种,农产品来源地涉及近2000个县。中国农产品的丰富性、产地的广阔性、生产的分散性、交易的复杂性,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被互联网解构的。

高海燕在会上重点谈了一个引发大家热烈讨论并认同的观点: “商品化“是农业电商的起点。高海燕认为,农产品电商化交易本质上把传统意义上在熟人社会、有限的交易结构里交易的“农产品”一下子带入一个庞大的、由陌生人组成的交易结构中,在这种市场形态下,对交易标的物的“标识化”特别关键,从产品名称、产地、品类、品种规格以及与这些条件相对应的价格要能产生一个供大家参照的“标准”,经过大家普遍应用后再实现“通识化”。否则就会出现类似把河北的棒药当做是河南的“铁棍山药”的报价现象普遍发生。

在过去的四年里,一亩田基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结合现代市场体系改造后被接受的通用说法以及互联网平台上的“产品意识”,形成了12大品类、每个品类50到300个不等的品种、每个品种下5到20个不等的产品的涉及12000种产品的互联网农产品“谱系”。平台上的交易双方根据上述标准表述去发布产品和采购产品,这样相对容易形成识别和兑价的共识。高海燕说,就是做到这一步,就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立足田间地头的经验和知识成本。除了认为农产品的通用识别性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必须环节外,高海燕还谈到基本分级也是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要内涵。农产品从地里出来的时候,不叫商品。传统交易方式是经纪人把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在集中后拉到农贸市场,再在不同层级的批发市场被分类和分类定价处理。

但电商平台没有这种市场层级性,用户之间是直接对应的,采购方需要更清晰的产品类型,否则,产品的可交易性就大大降低。因此,适应电商交易的农产品应该首先完成基本的分级,比如精品货或者标准货、通货、尾货和残次产品,每一个类别都有相对清晰的用户类型。还有产品还需要必要的处理,比如分拣分装,然后包装和定价,再上一个层次是检验检测、产地认证、专业处理等,再上一个层次当然是品牌化,不同程度的做到上述这些,都是电商化交易必要的基础。只有商品化,农产品的交易才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进行大规模交易、高效率交易。但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从总体上讲,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这需要互联网和电商、以及现代市场带来更多的商业观念和商业方法。高海燕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中国农业市场而言,互联网化和电商化还没跑出起点,还没有形成整体意义上的起点能力。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