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B”企业市值几百亿美金,但他们说中国的SaaS行业更强

佚名 B12楼 2017-03-08 13:50:58

企业服务拥有万亿级的市场,就目前来说,基于SaaS服务水平、企业意识和需求以及资本层面博弈的环境,国内和国外的行业势差巨大。美国云端的企业服务市场的年增速为47%。领军企业都是几十亿美金的收入,几百亿美金的市值。

在Copy 2 China的大潮下,有这样几个服务于创业公司的公司偏偏领跑出了本土化的跑道,这几个公司的主创人员是如何看待中国的SaaS市场?

Teambition创始人齐俊元认为,相较于美国,国内的SaaS领域至少有两个优势:

一是美国产品的开发过于依赖于WiFi,移动端做得比较差。“他们在互联网领域里太舒服了,没有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二是美国SaaS产品过于细分,体验不好。中国更擅长的是“all in one”,追求的是给用户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不需要再完成一项动作之后再寻求另一个软件的功能。在2B领域内,中国企业存在把一个企业级应用推到世界级应用的可能性。

巴别鸟CTO马世雄认为:在SaaS领域,国内用户在使用国外产品的过程中存在不习惯的问题,而且,国外的产品在国内推广中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这是国内toB企业的机会。”

不同于齐俊元“all in one”的观点,明道CEO任向晖更赞同“several in one”,他认为一款软件几个关键性的功能在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考量用户体验。

钉钉开放平台负责人陶钧则认为:国外的IT成熟度非常高,因而容易出现百亿美金市值的企业级应用,但是他们是很难适应国内环境的。在一个做软件的公司报销还需要纸质版签字的环境下,国内的企业还有很大的机会。但是,中国的SaaS市场缺少玩家,“只有很多玩家在这个行业里面喊,需求的意识才会跟着起来。”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企业协作应用是如何做到领跑的~

Teambition齐俊元:不要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要扁平化的决策流程

我是大三开始创业的,大四下半年做teambition。当时对资本没有任何概念,在钱有限的情况下,时间和人都被限制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跟别人竞争?总结下来就是效率。

当时,我的管理能力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我想了两个方法,第一招是去国外学MBA,但是十几个月的课程下来,读完回来公司可能就倒闭了。第二招是花钱买管理工具。于是公司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30多个软件进行测试,折腾两个月下来,发现并没有让公司运作更快。我意识到问题,原来管理工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需要的不是对管理效用的提升,而是协作上的提升。

于是我自己学习写程序,学做设计,做了这个东西在公司试用,结果公司的人都很喜欢。

举个例子,我们说,除了Mac之外,iPod是把把苹果真正推向世界一线品牌的产品。iPod究竟改变了什么?其实iPod的音质很糟糕,它的核心变化在于,改变了音乐市场的购买行为。

以前,我们在唱片店买专辑、磁带,尽管我只喜欢一个专辑里的两三首歌曲,但是我必须把整张专辑买下来。iPod出来之后,我只需要花几美分买一个专辑里喜欢的那一首歌。

对于销售音乐的渠道商,以前他们的客户是音乐制作公司,没有精力把每一首歌都做得十分精良,就把资源重点放在一两首歌上,用一首歌捆绑销售一个专辑,整个加起来利润依然是高的。

而iPod的改变是,我不再服务做音乐的人,我服务的是爱听音乐的人。所以,整个音乐行业变了。

回到之前的逻辑,为什么之前的软件不好用?因为那些管理软件面向的是管理层,而不是让员工提高效率。

做toB产品,视角的变化,让我们做东西变简单了。以前,需要先找行业,然后找几个头,问你想要什么,再做产品。但当我们只关心员工时,员工就那几个问题,我干什么,怎么讨论,如何共享,这样做下来就很简单了。

管理层最操心的事是,我不知道员工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大部分的老大,是在我的工作没做好的时候出来问责。这样的管理方式显然不好。

我们发现,员工在平台上提交的数据很有用,我们比管理层更了解这些员工,于是我们建立企业组,把庞大的数据摘成报告,给管理者看,让管理层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这样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员工的使用。这条盈利的路径跑通了。

回头来看,折射了管理什么样的逻辑?

在规模可控的团队里,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信息透明和信息对称。

管理,从一个大学问,变成一个简单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做的事建立一个简单的规则。

这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很多人认为扁平化管理,层级会越来越少,但其实不是这样。商学院说的扁平化是伪命题,层级管理很有必要。人能管理的范围是很有效的。扁平化对于决策是很有效的,不用一级一级地汇报,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做决策。

我们不要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我们要扁平化的决策流程。这个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可能老大都一起来开会,但是有了工具之后,虚拟空间拉到一起,扁平化决策就成立了。

企业级产品的魅力,在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改变一个公司的工作结构。

明道任向晖:“知会”而不是“汇报”

不管是teambition,tower还是worktile,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下至上”,这也是我们明道最大的教训。

协作,真实而具体的含义,是管理团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在沟通任务和知识方面的事情。这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把握:

一是最大化透明。协作水平的前提是解决沟通问题,目标是最大化统一。公司都有秘密和边界,透明不仅是在任务上,不同层级上都可以,用共享的方式,而不是通告。

二是尽力知会状态。以前的是汇报,只有上司能收到,顶多有时候抄送一下,知会与汇报最大的区别在于,知会没有方向性,员工做的就是update任务的完成情况。

有几个原则可以遵循:

1.单一负责人。明确责任。当无法明确单一责任人时,就分解任务,任务变小了之后,就可以有单一责任人了。

2.所有人在一个页面上。确保所有的任务成员都在这个组里。

3.养成任务检查的习惯。对于成长型企业,任务非常非常多,review很重要。有两个任务清单需要定期检查,一个是本人负责的任务,看有没有超期,或者严重障碍,或者需要关闭的任务;另一个是委派的任务清单,即你托付的任务。这是管理人数多了之后的痛点,委派的任务多到你自己都不记得,容易遗漏和拖沓。

4.创造和维护显性知识。企业发展离不开沉淀的东西,尤其是当下人员流动快,沉淀显得非常重要。以前依赖于文件,这个过程是不够的。很多讨论的图片,知识是隐形的。所以一定要注意维护显性的知识。

可以从7个format做显性化的工作:文章(帮助提炼结论、方法论,有时候恰好成为内容营销的工具,非常值钱)、检查清单(帮助提高工作质量)、流程图(简化沟通、培训)、问题(在特定阶段会有相对正确的回答,内部经常做F&A,发布之后,又可以进一步评论)、模板、样例、专家。

5.横向共享知识,不是纵向发布知识。SaaS云服务之前,都是从上至下的分发过程。今天的知识产出,是来自于最前端的人那里。不要再去想分发的事了,那不可能,知识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巴别鸟马世雄:消灭格式

Teambition和明道是基于工作方式,而巴别鸟是基于文档。

可以说,程序员群体是协同工作的典范,协作渗透到程序员的骨子里。以前,程序员的协作方式很原始,用电子邮件,效率很低,Linux的创始人针对这个情况发明了Github,让程序员很早就体会了协作的意义。那在其他行业呢?

我作为一个程序员,经常碰到的问题是,怎么跟设计师打交道?比较尴尬的是,有时候设计师已经修改了版本,但是程序员却在按之前的版本写代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协作就非常重要。

围绕文档的三个核心需求是存储、分发、讨论。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文档的格式很多,分享的时候怎么办?巴别鸟就是把文件变成H5,变成一种文档分享的新形式。除此之外,巴别鸟还添加了批注点。普通的交流方式是一维的,但人的大脑是二维的。批注点就是二维的呈现,成员可以在文件上直接讨论。

巴别鸟就是要消灭格式。

钉钉陶钧:移动和云时代的沟通商务平台

我原来是来往团队的员工,来往犯了很多错误。现在钉钉的人,都是来往愿意留下的人。很多人说,在大公司创业是一个笑话,但是阿里说,相信相信的力量。

钉钉的目标是做成企业移动办公的门户,钉钉更关注的是中小企业,但是很多大客户也来找我们。

针对商业机密,钉钉有澡堂模式,在这个模式下,说的文字30秒之内自动删除(针对关键数据)。同时,商业文件也无法外传。对于即时通讯工具来说,想做到不泄露公司信息是很难的,为此钉钉设置了文件无法外传的功能。

中小企业在钉钉上可以低成本、高效地学习一套工作方式。中国有4000万的中小企业,不是说他们不需要软件,而是没有开发者去服务他们。目前很多软件还是在服务头部的企业,很多中小企业是不会用的。需要2B的人去提升这种需求的意识。

好啦,以上就是这次B12小聚的干货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