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离开台达去上海创业,从租或是承包快破产的东北国企工厂开始,合伙人出问题2001年回到广州做贸易,2003年中国电科CETC从事业单位转型之际,空降去四川一电子所民品产业公司做了十一个月总经理,2004年七月开始重新在广州做小作坊工厂,当时工厂加上我本人才七个人,三台机器。
后来因为高速发展,在广州搬过三次厂(都是租的),2013年在重庆一工业园征地建厂,2015年新工厂在重庆投产,目前工厂员工170人左右,2016年营业额1.3亿人民币左右,利润就不说了。
2006年我离开公司的日常管理开始做国际贸易,2008年开始慢慢做国际工程,主要是发电和输配电,发电主要是小型的分布式电站,2016两个国内的公司总营业额约14亿人民币的样子(两亿多美元),工厂的营业额基本上不到10%。
目前工厂在重庆,但做国际业务的公司在广州,95%的时间呆在广州,工厂的日常事务有一帮经理在打理,但是固定资产的投资,职员的招聘和财务还是我在亲自把关,每两个月也会不定期的回去两三天看看大家,所以这二十年,我也算没有远离制造业。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确不景气,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太多太多在此不再描述。
这二十年来,我做制造,做贸易,也做工程,相对来说,国内的正经生意是很难做的,竞争太激烈了。
关于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目前这样难,大家都说了很多原因:比如税和费的负担重,银行融资难,利率高,劳动法的问题,人员的流动性的问题等。这些都对,都有道理,但我觉得其实最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另外产过剩和同质竞争也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上发展起来的。2000年以前,整个社会都还算是比较贫困,缺少的是资本,所以胆子大有点钱有点门路的人,不管你有没有读过书,只要有两个客户,就可以开个小作坊工厂开干了。那时中国物质也紧缺,基本上什么都要,那时的问题是有没有的问题。
但是经过这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不缺资金反而要对外输出资本,所以很容易引起竞争了,没有规模没有管理没有技术没有特点的企业。是很难生存。最近五年,很少听到过卖茶叶蛋暴富的人了吧?而在九十年代的东莞,随便开个纸箱厂啊家具厂啊代理个什么产品啊,不管有没有技术,一天就有数不完的钱,那个时候是赚钱的黄金期。
我这个工厂是做电子元件或是说电子材料的,在2000年代的时候,在研究所里搞几个现成的配方就能吃几年,因为材料的换代不是比较慢的,这个研发的投入很大。当年100万出头就搞起来了。
但是到现在,没有三五千万,根本入不了这个行,因为这十年来,价格基本上下降了五倍,所以利润就不象以前那样了,但是现在暴利的产品还是有,就是要求很高了,比如给苹果的产品,都超级贵,但是性能要求也超级高,市场上99%的企业都达不到其电特性的要求。
其实中国目前制造业难做,说白了就是同质化竞争太严重,放眼全中国,有几家企业敢拍着胸脯说:有些产品在国内只有我能做(不要说全世界只有你能做了),我们的市场差异就在这里!
有企业敢说吗?如是你敢讲出这个话,你的产品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你的利润一定接近抢银行。就象华为,是中国制造和电信工程的一面旗帜,他在中国算是个人物,但在国际上,也是靠接近别人的性能,远远低于别人的价格来竞争的。
其实我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能感觉到,中国的制造业目前虽然冷,但其实并不是穷途末路,而是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中国的制造体系其实非常完善,各行业都有,而且总的来说水平都还过得去。当然,中国人太骄傲,太有上进心,对自己要求严格,我们不管什么行业和技术,总是要和世界第一的去比。大家一直在骂中国的落后,其实也只是相对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这些老牌的制造强国,这么多年,没听过谁去和印度比和非洲比,这没有错,毕竟中国是一个过去一年千领跑了世界八百年的国家。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工业技术的实力来说,中国很多方面平均可能都落后世界25年左右,尤其是材料工业。
在我的眼里,中国落后于世界的20-25年,正是中国制造的进步空间。中国的制造业再不要奢望象九十年代开门就赚钱的事情发生,而是必要要踏踏实实的投入 精力和资金,人才,去搞研发。
去年我们公司自己花了1300万建了一个大型的实验室,有七个研发团队在工作,去年申请了六项发明专利,很多产品已经达到或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那利润就立即成倍上来了。所以很多中国的制造业,要真正走出来重生,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光靠以前那样COPY和山寨或是在国外永远靠许可证生产来过日子完全不行了,我也相信有很多中国的企业现在在开始真正的重视研发了,这一波寒冬过去,我相信中国更多的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会真正的强大。
拼价格烂的企业最终都不可持续都会倒下去,目标高远重视研发永续经营的企业最后都一定会做强,这也是目前制造业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我不但不放弃工厂还一直在投入工厂的原因。
因为我对中国的制造业的前景还是看好,中国的制造业,我觉得现在才开始起步,总有一天会象基建和网络支付一样横扫世界,这一天不会超过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