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牛农业杨堃:东北是主战场 金融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杨堃 铅笔道 2016-03-30 16:07:50

“土地流转风暴”——铅笔道系列深度专题第一期正在进行,现场200多位土流行业关注者共同见证。

以下为可牛农业创始人杨堃在此次活动的发言,整理如下:

切入农业金融顺理成章

中国有66.9亿亩的乡村土地,近20亿亩的耕地。从体量上来讲,大约相当于欧盟的耕地面积。但中国东北、华北、南北等各处耕地情况都不同,我们做得事情更垂直聚焦在6亿亩地上,这些土地是国内相对比较优质的耕地资源,更适合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我们争取在这一市场做活。

可牛农业刚成立近8个月,起步不是特别早,但团队在农业领域已有近10年经验,在东北深加工领域都做了很多的尝试。所以我们对东北农民的痛点有更加贴身的体会,更清楚他们的痛点和未来的方向。

中国的耕地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等地区。可牛为什么选择东北,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东北这块土地了解更深,另一方面这是中国农业的主战场。

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土地产量从1.1318亿吨增到2015年的6.2亿吨,增加了2.2倍,约是国际平均水平1.5倍。所以中国7%的耕地养了全球22%的人口。

虽然中国粮食年年增产,但依然面临高库存的困境。这导致国内大豆、玉米等市场拱手让人,在北上广深,很多家庭收入不错的人群,购买粮食会选择有机、绿色的食品,比如日本、泰国的进口大米。中国生产了很多粮食,但这些粮食并没有达到大家的期待。

另外,与国内粮价相比,国际粮价有更大优势。中国的劳动生产效率非常低,为了照顾各地方农民的收入情况,中国的粮食各持保护价格,中国的粮价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东北从很久以前就是地多人少,现在是地没变,人更少了。东北的方向,只有机械化生产,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这也就需要土地流转。以前可能是私下进行流转,有一个规范的合同,但现在有法律认可的手续、合同。金融的切入也更加顺理成章。

中国农业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这是所有关心农业的人都知道的,但为什么没有改革?是因为中国农业承担着更多其他的责任,耕地和粮食种植是中国四亿农民最后的“稳压器”和“精神家园”。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心里会有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干不动了,还可以回农村种那几亩地,他们会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所以假如政府用高于市场50%的价值把土地收回,农民会同意吗?有人会同意,但很多农民工会觉得丧失了心里最后的保证。

另外,中国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如人口、耕地、经济发展水平……所以中国在农业改革方面都是循序渐进的。大家更多地想通过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推动它的落地,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强加。所以连续13年的“1号文件”,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农业专业化生产,永远有一个前提条件:积极稳妥。稳妥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根基。

职业化农民

中国农业走到今天,在未来的发展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方向?基于东北的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下。第一点,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适度规模化经营有一个好处,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农业生产集约化、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点,专业化的农民群体。中国农民有很多人种了一辈子地,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但未必是一个职业化的农民。什么是职业化农民?如果2015年我是种玉米的,玉米价格要下调将近10%,我选择在2016年种小麦,因从玉米转移到种小麦其实没有什么转移成本。为什么?因为我的农业设备和它没有直接关系,都是些小设备。

而如果是大型的农场,种了两万亩的玉米,会选择种小麦吗?不会,因为他有中的玉米有专业化设备,这是职业化和非职业化的区别。打网球的职业化运动员永远不会去打排球。

第三点,中国从粗放到节约,现在要向科技要效益。简单分享一个案例,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克东县,有一个农业生产的负责人,他去县里开会,政府说2016年要调整中国玉米产量的种植面积,因为中国玉米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很多,没有市场竞争力。但这样来讲,大豆也是同样状况,中国大豆价格比国际价格高,所以中国也会逐渐放弃种植大豆,让国外的大豆进入了中国市场。

那做小麦是不是有国际上升力?现在的农业水平够高吗?不够。所以现在要从科技要效益,不能因为外面比我们价格高就放弃种植,这会到一个退无可退的境地。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职业化农民的成型,中国农业的商业化未来还有大量的机会。

土地流转带来了很大意义,它让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从“短平快”到致力于更远的未来。以前,农民种地,只会考虑每年的种地或者收入,不会考虑更长远的发展,在基础设施上不会投入更多。而现在政策壁垒打开,农户能掌握未来十几年的经营权,有恒产者有恒心,农户会买更多的机械设备,让种植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这还促进了农民职业化群体的形成。

以前如果家里只种十几亩地,如果产出不高,还不如去城里打工。而如果每年种几千亩地,农户就更愿意留在这块土地上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把活做细、做精。

农业专业化

刘永好在博鳌论坛说了一句话,到今天为止中国养猪行业零散经营已经没有成长空间了,只有规模化的养猪才可以参与到市场竞争。过去5-7年,中国的零散户经营几乎也是没有成长空间的,但现在把农业种植从人口密集型转到资本密集型,成长空间还会有很多。

我们有个客户,他在黑龙江省肇东市,种植了13000多亩的耕地,设备投入有2000万左右,价值相当于8台奔驰S600的顶配。他的合作社常年工作的是10个人。人均种植的耕地面积在一千多亩。无论是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全程都有非常成熟的专业化机械设备。

农业专业化使我们设备更精,粗放到集约化,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果土地由每家分散经营到集中化成片经营,田间可以增加5%的面积。这块地是1000亩,但田与田之间会有一些隔离,集约后,就能增加到1050亩。

同样,土地流转会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科技的普及。农民变成专业化群体后,会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主动接受农业科技。对于他们而言,每亩地增产一百斤,一万亩地就是一百万斤,动力足够大。

美国的农业种植带会有玉米带、棉花带、小麦带。一个大规模的玉米种植,我在种子选择、溢价能力、上游农产品采购方面都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溢价能力。所以未来中国农业正因为土地流转,会促使中国农业走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

中国农业有很多挑战,可牛目前还没有看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也正因为混沌期,我们才有更多机遇。

人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转型,需要大量的投入,钱从到哪里来?如何到农民手里去?资金成本是多少?资金周期是多久?很多公司是高农贷下乡,年化20%、30%,这就不太健康。很多大型农产品的采购周期可能是一年才付钱的,对农民的压力很大。

其实归根结底,中国的农业就是四个问题,钱、人、地、利。钱就是资本、资金从哪里来,如何用?人就是我们既要有农户、经营者,经营技能、素养、职业化。归根结底,除了钱就是人。地是恒产者有恒心,地长久在我名下我才会为它投入更多,才会有稳定的经营权。

利,农业的经营权我们刚才也提到了,中国的土地加上宅基地等是百万亿级的市场,这个市场怎么分?这也是农业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用金融打通上下游

大家都讲土地流转,可牛不是做耕地流转,正因为有了耕地的流转,才会有大规模化的经营,才让可牛有了价值空间。我们更多是想打造一个农业金融,面向大规模粮食种植的客群。我们通过资金的进入来盘活这个市场。放贷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想通过这些手段盘活上游和下游,形成整体上的壁垒。我们还承包土地买农资、化肥、农药。这块从出产到零售有很大的价差,采购价格降低5%或者10%,就会带来竞争的优势。

所以我们通过上游和下游把这个链条打通。在东北有地源优势,我们也有多年经验,在债权方面也有一些信息优势。这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做垂直,从一个地区、一个县城去复制的最大因素。

做农业真的还是蛮辛苦的,在这个领域做,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用来搭农业的金融服务或者土地流转的基础设施,这需要慢工细活,做稳、做透,还需要耐得寂寞。

农业领域创业公司很多都不是从北上广深的一线做起来的,而是湖南、重庆、黑龙江,虽然我们走出来了,但我们对那片土地依然充满着热爱。所以我们希望把新的东西带给他们,和农民实现共赢,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的价值和意义。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