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ir Eyal是畅销书《Hooked: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的作者,同时也是TechCrunch、Forbes、Psychology Today的专栏作家。本文介绍了Slack高速成长背后的心理学行为分析, Slack在产品上通过触发-行动-奖励这样的引导和设计,使得用户「成瘾」,从而将时间、精力、人脉以及金钱都投入到Slack上。看似并无特别之处的产品,其背后也隐藏着不简单的心理学背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Slack 并不仅仅是一款办公协作型应用,在人们的眼中,它已经成为「史上成长速度最快的办公软件」。最近的报道称它的用户每个星期发送的信息超过了 2500 万条,每六个星期,年收入预测就会再往上跳 100 万美金。
Slack 已经散发出了诱人的气息,投资人已经向该公司投资了 1 亿 2 千万美金,估值已经站在了 11.2 亿美金之上!Slack 的商业分析总监 Josh Pritchard 表示:「在我们不推出新的功能的情况下,订购收入每月增长幅度是 8%。就我所知,目前似乎没有哪一家 SaaS 公司自创立之后的 7 个月内能拿出这样漂亮的成绩单。」也许这张成绩单还不足以说明 Slack 的惊人之处。该产品的用户留存率竟然达到了 93%!这简直可以说 Slack 让用户彻底上瘾了,它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从表面上看,Slack 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使得它能够跟其他协作型工具区别开来。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并且拿着《成瘾》(Hooked)这本书中的模型进行比对的话,你就会发现这家公司获得巨大商业成功背后所预设的心理学作用。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自发出现的行动,事前不会有任何主动思考的过程。Slack 就有能力快速的在用户身上建立起习惯,这是公司为何拥有如此高的用户忠诚度和产品使用度的关键。
Slack 的用户在一个循环中循环往复,这就成为一个「瘾」。这个「瘾」中包含了四个环节:触发器、行动、奖励、投资。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等用户走完这样一个过程,一个新的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Slack 的团队很清楚,与其重新从无到有地去创造一个习惯,还不如去拿一个习惯去替换一个旧有的习惯。Slack 并不想彻底地去改变用户的行为,相反,它是从用户现有的行为出发,将其改造地更加具有效率,更加容易执行而已。
Slack 同样也注意到了形成习惯这个过程中某些最为重要的前提:也就是某种重复出现的关键行为。公司表示 Slack 用户平均下来每个人一天要发 40 条信息,而一个成瘾用户每天发送的信息是它的两倍!
所谓「触发器」,就是促使行动开始的那个起点。用户往往会在自己各个数字设备的后台都开着 Slack,这样 Slack 经常会发出推送通知,促使用户能打开 Slack。Pritchard 对此解释道:「这就像是在说:『我现在正在工作岗位上,而且目前我有空。』」同时,产品开发团队确保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易用性,哪怕信息纷至沓来他也不会手忙脚乱。用户名为 James Gill 的人这么感慨道:「在我遇上 Slack 之前,我从未意识到可以用手机干这么多的事儿!」
刚才提到了 Slack 将推送通知当作一个「触发器」,使得用户能够经常性地去打开 Slack,在上面跟其他用户互动,但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Slack 的宣传语中不是写着「少忙碌一些」(be Less Busy)吗?难道这些不断弹出来的通知不会给用户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吗?
团队成员从自身产品开发工作的切身感受出发,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团队成员在工作的时候会用到多款工具,项目管理是 Asana、版本控制是 Github、文件存储是 Dropbox,这些应用服务的通知和提醒全部是通过邮件的方式传递。但是这么多的邮件轰炸过来,会严重影响工作的节奏和进度。在仔细研究了这些邮件通知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后,Slack 为团队交流提供了一个中心化的平台,所有跟工作有关的工具所发出的通知都出现在这个平台上。你无需再被 Slack 之外的某些应用通知所干扰,而 Slack 所发出的每一条提醒都有其价值所在,都是直指你的工作内容或者联系人关系。这样一来,Slack 剔除了无价值的通知,从四面八方把所有与工作相关的通知收归到一处,从而真正实现了它口号中所说的「be less busy」。
将目光锁定在那些有价值的「触发器」上,方便用户在多个设备终端上进行回应,自此 Slack 完成了实现用户的「关键动作」:打开 App。
而在成瘾链环的下一个环节是「奖励」。这个奖励是建立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人们渴望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以及对自己担心有可能错过某个与工作相关的信息。这个心理机制其实跟社交媒体没有什么区别。Slack 上,用户获得奖励有可能是来自同行的肯定,有可能是某些「新鲜事」的刺激引诱,最重要的是它不定时,无法预期。这种存在变数的心理预期会不断地刺激用户再次投入到产品当中。Pritchard 曾经就坦言:Slack 这款产品让他想到了前任雇主 Facebook。因为目前大家在 Slack 上的体验太像 Facebook 当时的早期用户了。
成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投入」。事实上,用户在 Slack 里完成若干项工作,使得它能够带来价值,这样就进一步提升了未来再次使用它的可能性。而用户投入到 Slack 上面是主要通过这几种方式实现的:邀请同事,发送信息(发送的信息成为了可以搜索的资料),将外部工具整合进来,当然,最后的一项就是付费购买服务。
Slack 很明白让「用户把自己的时间、精力、人脉、乃至金钱投入到 Slack 这个平台」上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其他的企业级工具往往是在免费试用阶段提供少部分功能,给付费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但 Slack 并没有这么做,在一开始它就没有做任何保留,尽可能地将自己的产品价值最大化,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地体验完整的功能,借此培养出对 Slack 的依赖,也就是一种使用习惯。Slack 免费和付费版本的唯一区别就是可搜索的信息量以及外部可供连接的工具数量。等你的信息量已经可以考虑从其中搜索有价值的内容,等你请求连接的外部工具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拜托!你肯定已经对 Slack 成瘾了好吗?所以用户重复购买率就会大大提升!
能够将产品本身融入到用户每天工作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就是用户很愿意为其投资,付出。其实对于很多一开始免费的工具来说,劝说用户掏出钱包,让他们转化成为付费用户永远是一道难题。但是,Slack 寻找到了途径,迈过了用户掏钱这个技术动作之前的心理障碍。这条途径就是找出重点人群,活跃用户,忽视掉那些不活跃的账户,放弃在他们身上做的种种尝试,而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活跃用户身上。目前 Slack 高达 30% 的转化率,已经成为了目前企业级服务公司的一个暂无人能够超越的山峰。
从新用户到「上瘾用户」,这个转变过程在 Slack 这个平台上尽可能地迅速,平滑。它有效地刺激用户不断的去查看应用,给出即时的社会化信息作为奖励,并且不断地让用户付出,将时间、精力、人脉、金钱都搬移到平台上。这就是Slack能够从拥挤的办公协作型应用平台上脱颖而出的真正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