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资本毛圣博辣评B2B交易平台:问题大于机会,不服来辩

拓扑社 2016-01-21 10:21:04

2016年1月10的“桔·裂变”大会上,笔者终于见到了原启明创投副总裁,现在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毛圣博是熊猫资本四位合伙人中唯一一位80后,同时也是目前投资圈内看企业服务方向比较早的一位投资人,投资有七牛、Face++ 、OneAPM、同盾科技等一系列技术驱动公司。他来到熊猫以后投资领域扩展了不少,最近也看了不少B2B交易平台型项目,对于行业的感知和看法也自成一路观点,差点让笔者大跌眼镜。

熊猫资本毛圣博辣评B2B交易平台:问题大于机会,不服来辩

“大部分B2B平台的问题大于机会。这是我们(熊猫资本)看了几十个项目之后的一个阶段性反思。我们也在思考是我们错了还是创业者错了,欢迎优秀创业者带着项目来喝茶交流。”——毛圣博

毛圣博认为B2B交易领域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工具切入平台,非利益相关点,切得不痛不痒。大家都在做免费或者少量付费的SAAS工具,希望通过工具来提高企业用户的内部管理效率或者交易效率,期待以这个来吸引用户加入平台。但其实用户的动力是不够的,完全没有切到用户的痛点或者说利益相关点。“线下B2B存在那么多年其实效率并不低的,层层商户都有着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可以用一套SaaS软件再提高,但是很有限;期望用提高效率这个点来打动用户其实很难,不如直接导订单给他这类利益相关的点,来得直接。”

二、切得不够直接,太绕。我们发现大部分B2B平台型的项目都要先通过SaaS或者其它手段切进去,先做A,再做B,最后做C,最后的C才是创业者最想做的事情,非常绕。我觉得可以切得更直接一点,创业者要想清楚平台最吸引企业客户的是什么。最直接肯定是利益,就像滴滴为什么能黏住司机?订单全抓在手里啊!但确实我们观察到B2B平台做得绕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猜测这可能是B2B交易的市场形态决定的,大家不得不绕。直接过不去啊,因为交易数据、物流、信息流全没有。但绕路就代表了花费的时间会久,做得就会很慢。

三、期望去中间交易环节,但往往做着做着把自己做成了中间环节,变成了一家大贸易商。但是即使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大贸易商又然并卵?无非是花足够长时间,用N倍于传统竞争对手的资金、人才,去杀出一条血路。最后也就是一个投入产出比不高的贸易商而已。

很多人做B2B交易平台其实是干了很多脏活累活,赚的是辛苦钱,速度不快,价值不高, 最后很可能做不大。绝大部分的项目都不适合风险投资,这就是B2B交易平台型公司的现状。

但毛圣博最终总结道:“看了很多行业,也有几十家公司,有些是一点也不适合的,有些是它提供一些价值的,但是价值也不是足够大,所以这是我们的困惑。很多B2B交易平台,到最后干的是脏活苦活累活,创造了一些价值,但是不适合VC,不是说没价值,而是因为价值太低,做不大。VC还是想赌爆发的,所以目前交易类B2B平台我们还一家都没出手。

“我的体会是,如果你是纯技术的,要做数据积累。不要把技术本身当绝对门槛,算法肯定会被人抄。如果你的用户越多,越能产生更好的数据,再以数据去驱动技术迭代,这样的模式是我比较喜欢的。”——毛圣博

毛圣博从2011年底开始看企业级服务:SaaS、交互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都有涉及。在企业服务领域,毛圣博的第一个项目是七牛云存储,现在看起来是一家公有云服务商,未来想成为一家大数据运营商。“第一个投的是七牛。我在全球软件架构师大会上碰到了七牛的两位创始人,当时七牛刚刚转型,一开始做类Dropbox的个人云存储产品,我当时判断公有云在中国肯定也有戏。因为自己本身是技术背景,也有一些对行业和技术的看法,聊了几次感觉我们对未来的判断非常契合。”

第二个方向则是交互技术。“我参与了小米的投资所以对智能手机的浪潮感触非常深刻。但是我自己觉得智能手机交互挺烂,打字点屏很麻烦,最终可能连手机都应该消失掉,被可穿戴或者说分布在各个看不到的地方的很多小设备所取代。那么用自然语言来控制肯定是最自然的,因此语音识别是我们在看的第一个方向。生物识别是另外一种非常自然的交互方式,指纹、虹膜、掌纹识别等等都有看过,最后我觉得人脸识别是最自然的,而且是非接触的。所以我觉得图像识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视觉在人类的五感中也承载最大的信息量。有了这些自己对未来的畅想之后,再碰到Face++的时候就很惊喜,因为最终他们做的并不仅限于人脸识别,而是所有来自真实世界的识别。他们的公司还有个产品线叫image++,以后会去识别物体、商品等。在语音识别行业积累了十多年经营的精英团队创办的云知声也是这样被发现的。

后来,毛圣博又投资了SaaS,以及一些以数据积累驱动技术迭代的公司,如OneAPM、同盾科技等,“我觉得他们是数据积累,不是单纯的算法,算法肯定会被人抄。同盾最典型,有黑名单/灰名单积累很多坏人的数据,想防止被薅羊毛(被刷单坑补助)的互联网金融或者O2O公司都非常积极得接入,而且他们肯定会去接入数据量最大的,第二名都不愿意接。这样马太效应会很明显,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数据越大,你的产品就会越好,你的门槛就会越高,更多人越愿意用你。

熊猫资本现在有多少成员?

4位合伙人,4位投资经理,2位市场营销,1个办公室经理,2个实习生。团队相对比较齐全,我们也是把自己当成创业公司。我们四个人都是从原来传统基金出来创业,我原来在启明创投,Tony(梁维弘)原来在Morningside(晨兴创投),后来在策源做合伙人,Adam(李论)原来自己做个人天使,也做过投后管理,在合力创投做过GP合伙人,Ryan(李心毅)之前在天堂硅谷、达泰资本做过早期投资也做过后期PE投资。

熊猫资本的创始人团队非常互补,您认为好处在哪里?

我从启明出来加入新的基金,机会成本还是很高的,但是我们四个人凑在一起,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具体说我们能募到多少钱,我们后续怎么投,这些东西都是次要的,因为募资的timing,募资的窗口永远都会有,比如今年小年,明年可能大年,会反反复复,可是人可能等不了,比如我现在不出来,三年之后再出来可能找不到这些人了。

现在大部分新基金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我觉得这个在投资领域还是有问题的,机构投资这个事还是非常系统化的,时不时需要有人给你泼泼冷水,需要合伙人之间互相学习提高。可能我看的很多项目,都想投,但是别的合伙人给我泼了冷水之后,冷静想想其实这些项目也没那么好。我觉得投资有时候可能需要一些个人主观判断,甚至偏执,“我就是对的你们都错”。但大部分时候还是需要大家把东西讨论的很彻底,然后再判断、决策。所以我们投的并不快,成立大半年投了十个项目。我们还是比较慢比较系统性地在做早期投资。

相比传统投资机构,熊猫资本能够给创业者什么样的帮助?

我们的投资逻辑是在对的时间找的对的团队去做对的事情,在背后希望给创业者提供帮助,包括融资、招聘、战略上的讨论,我们希望可以当好副驾驶,投后我们也会比传统的基金做的重一些,跟创业者会更近,更focus。专注在几个领域里,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看完几十个项目。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insight,或者探讨更多的商业模式和细节。

第二个实质性的帮助是下一轮融资,我们会帮创业者去梳理思路,现在融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了,很多创业者很有货但表达不出来,不知道如何和投资人有效去沟通。另外,我们也有很多合作的基金,他们会对我们portfolio的下一轮融资非常感兴趣。

关于创业人才的储备,我们也有很多线上线下的活动。例如熊猫私厨,我们邀请垂直行业里最优秀的创业者跟其他比较早期的创业者交流,这样会形成创业者的圈子,这些人都是我们的资产。可能他的第一次创业不大成功,但是这个人我们觉得很强,我们还会持续跟踪他。也许他再创业,我们就是他的第一个投资人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