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建:慧聪网联姻ZOL,B2B“平台+垂直”涅槃之旅

廖新建 托比网 2015-03-23 09:26:15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夕阳之恋”形容慧聪网15亿元收购中关村在线或许略显戏谑,但在互联网浪潮的汹涌侵袭下,习惯了在大浪淘沙中喟叹“白驹过隙”的我们看来,分别有着23岁和16岁历史的两家企业真的“约了”,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慧聪网与中关村在线,一方是在B2B行业耕耘了二十多年的国内领先电子商务运营商,一方则垂直切入B2C业务,是全球用户影响力第一的中文科技门户网站;一方正在迎来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乐观里洋溢出满满的信心,一方则享受着数度入赘后的估值快感,忐忑中夹杂着幸福的憧憬。抛开中关村的情怀因素,B2B斥巨资收购B2C的大手笔实属罕见,业界亦对二者联姻的前景褒贬不一。

在双方主营业务相继遭遇增长瓶颈之时,慧聪收购中关村在线到底是资本游戏,还是模式联姻?是明修栈道,还是曲径通幽?在笔者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将电商提前载入“互联网+”时代,纯电商模式(无论是慧聪的B2B,还是中关村在线的B2C)亟待通过深化重整输血重构用户价值才是促成郭江牵手刘小东的关键。

押注转型,在优势互补基础上谋求商业模式的裂变

2012年6月,阿里巴巴的B2B上市公司从香港退市,让曾经力挺B2B的忠实拥趸大跌眼镜,业界唱衰B2B的论调再度喧嚣。实际上,阿里巴巴的退市正是B2B发展的一个拐点——C类大行其道,B类渐行渐远。在B2C的绚丽光环下,低调的B2B始终难成资本市场的宠儿。而对于国内目前B2B平台的发展现状,慧聪网创始人郭凡生曾经评价“苍蝇趴在玻璃上,有光明没有前途”。

究其原因,仅依靠“会员+广告”的商业模式,B2B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触碰了天花板,亟待全新商业模式突破。此外,从资讯时代起家的B2B平台对信息的使用效率一直无法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尽管B2B平台已经有完备的交易和金融服务,但始终不能打通从庞大信息筛选目标群体,通过精准信息推送,近而转化为购买力的整个闭环通路。

近年来,无论是不断换帅的阿里B2B,还是CEO郭江主政下的慧聪,探索B2B突围之路都是绕不开的主题,最终二者在“在线交易”的焦点上殊途同归,拼命围绕交易做文章。但与B2C平台聚合、完整、结构化的信息体系不同的是,买方目前还无法通过B2B平台上显示的信息辨别卖方以及卖方提供的货品情况,最终导致交易无法开展。慧聪在在线交易上遭遇的困境也让郭江B2B 2.0的蓝图被迫搁浅,单纯的B2B模式必须谋求裂变。

中关村在线作为中文第一科技门户,从去年开始战略转型,从简单的资讯商情的提供方,转型为专注全案营销、交互式应用及用户管理与营销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在自有平台上,中关村在线能够完成选品、选商、在线交易、售后服务、用户养成的完整闭环式营销。

据悉,中关村在线独有的“互联网+”深度服务的商业模式为媒体转型提供了成功案例,也得到了众多传统科技企业的认可。但有意思的是,2014年7月互联网业界曾传出京东将收购中关村在线的传闻,甚至直接曝出京东收购价高达30亿,占股约35%到42%。而不到半年后,中关村在线毫无征兆的以15亿身价下嫁慧聪,较京东之前的收购价少了大半,令人惋惜。

至于烧钱成瘾的刘强东为何放弃这笔交易,笔者认为,中关村在线营收基本面在转型过程中难言出彩,与京东结合后产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并不大。相反,中关村在线牵手慧聪,双方则能够在行业资源,用户协同、客户解决方案、市场营销、电商、互联网金融等多方面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化学反应,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慧聪与中关村在线都在押注转型。慧聪网CEO郭江期望通过复制中关村在线的成功模式,帮助买方更好锁定采购目标,进入交易流程并最终完成交易。慧聪也将借助中关村在线团队的力量,改造旗下包括家电、汽车产业、化工、酒店用品、工程机械、安防电子、电子产业等七家垂直电子商务公司,从B2B向B2B2C模式转变。

这种全新商业模式,将让品牌厂商直面消费者,缩短交易的中间环节,加快供需信息交流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生产、流通、销售整个产业环节的效率。这种模式聚合了B2B和B2C的各自优势,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释放出更充分的经营效率,同时也为双方在转型过程中谋求更多的商业裂变提供了可能。

深化重整,以“平台+垂直”模式激活多元化产业生态

立体信息的多维比较和诚信体系的全面构建是当前B2B平台亟待解决的两大拦路虎。产品和商家信息直接着消费者购买决策,而诚信体系则直接关联着B2B在线交易。而B类平台提供产品的冰冷搜索框与C类垂直平台基于兴趣发现的主动推送相比,无论是用户的选择成本,还是产业自身的联动效应,都需要更加个性化的电商解决方案。

从电商模式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笔者对慧聪与中关村在线的联姻持乐观态度。理由如下:

一、双方丰厚的行业资源沉淀。慧聪覆盖B2B行业超过70余个,注册企业用户已超过1500万,买家资源达到1120万;中关村在线则已为超过千家的品牌客户提供全域的互联网营销方案,为来自全国400多个城市上万家的渠道经销商提供电商解决方案,并通过PC与移动端每天为超过700万的采购用户提供服务。

二、双方的专业团队互补优势。慧聪的员工在互联网运营和销售方面经验丰富,而中关村在线在互联网媒体、社区、评测、产品SKU、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独具心得。诚如中关村总经理刘小东所言,二者虽有不同的行业发展轨迹,但有着共同的企业DNA。

三、垂直领域的产业爆发空间。垂直平台立足精细化运营,专注细分群体的用户体验,对产业本身的挖掘深度是综合平台无法替代的。垂直到极致,靠近用户越充分;越靠近用户决策,就越有话语权,从而拓宽增值服务的空间,比如供应链金融。

基于以上几点优势,倘若郭江和刘小东真的完成对7大垂直行业的电子商务公司的信息重构改造,就意味着中关村此前的赢利模型将在慧聪行业上将得到复制。

一个中关村在线带动7大垂直行业,再到其它数十个B2B行业,这个过程是从B2B 2.0向B2B 1.0的回归,此番深化重整之后,慧聪将以“平台+垂直”模式充分激活多元化产业生态。届时,慧聪将迎来一波可观的增量营收,完全不是慧聪现有体量所能比拟。

发力数据,深挖中小企业用户价值以支撑B2B 2.0蓝图

马云德国汉诺威国际博览会开场主旨演讲中指出,未来的世界,我们将不再由石油驱动,而是由数据驱动。马云洞彻了未来的玄机,所以苦心孤诣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一家数据公司,甚至坦言“做淘宝只是为了获取数据”。

在大数据的浪潮下,数据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对于慧聪和中关村在线而言,尽管各自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但由于仍以广告营收和浅层服务为主,数据触角不能有效延伸。尤其是慧聪的在线交易迟迟不见起色,坐拥千万体量的用户资源难以唤醒,别遑论数据的闭环式营销了。

我们知道,C端电商往往只需要专注于交易服务,用户采购决策信息可由其他媒体通过评测导购或软文推送等形式代为完成;而在B端,由于产品信息缺乏结构化,SKU缺乏标准化,提供商城服务的同时又提供媒体支持就会成为当下最合适的模式。更有甚者,行业越专业,“媒体+电商”的模式将会更利于平台数据沉淀,这就是中关村在线和中关村商城绑在一起希望提供更大价值的原因。

慧聪与中关村在线的联姻,大平台与垂直细分的纵横结合,既有广度的张力,又不缺乏深度的钻劲,这种互补的模式更合适当下中小企业用户通过电商途径转型升级。而一旦这种模式得到产业认可,上有供应商与终端消费者实现对称连接,B2B在线交易或将在慧聪率先破冰,而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消费场景将照亮现实。从这个角度而言,慧聪网收购中关村在线是一步曲径通幽的妙棋,中关村在线的并入将为B2B行业以及慧聪网的未来注入新的基因,B2B 2.0的涅槃之旅有望就此起航。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