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说,我们不靠营销靠技术

爱范儿 爱范儿 2015-11-18 16:42:30

其实昨天我就想写这篇文章了。

早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来什么 BAT 让位于 ATM,其中 M 取代 B,小米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新的第三极。这种幻觉似曾相似。清末的时候有一种革新叫洋务运动,它最后的结果,是清廷看不清自己的位置妄自尊大还不守规矩,向八个文明社会宣战然后被揍的鼻青脸肿。

营销

就像清廷迷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制度自信下,洋枪洋炮统统都是奇技淫巧。小米迷信的是 “互联网思维” ,销量第一数字第一全因为 “降维打击”,即使一年开七次发布会介绍小米 Note 最后还是要靠红米 Note 来寻回自信,虚胖的体格全身都是肥肉而非肌肉,也不警醒。

同样的新品上市——三星/苹果敞开来卖,供不应求,首月销量破千万;国产机器却采用分批抢购的方式来卖,1/2/3秒抢完有限的机器,当然,同样供不应求。

同样地出现在媒体上。国内企业布道的是“互联网思维”,讲诉自己如何如何一分一厘压缩成本把价格降低,让消费者得利,体现商人“良心”的故事。苹果/三星布道的是TouchID、蓝宝石屏幕、心率监测、1600万像素创新的ISOCELL摄像头传感器…

上面的对比令人困惑,所以,我一直有这么几个疑问:

三星/苹果为什么不学小米搞标价1999的猫腻,玩饥饿营销,把“时间差”算计得清清楚楚?

苹果/三星为什么没有互联网思维,新机利润却比某些厂商的整机价格高?而这种完全不给消费者让利,体现商人“黑心”的行为,却依然有那么多人对它们的产品趋之若鹜。

为什么苹果/三星让人记住的是软硬件创新,比谁的利润高。国产厂商让人记住的却是一波又一波不断刷新的低价,比谁更惨?

存在即合理。随着阅历的提升,视野的扩展,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

玩饥饿营销,是因为不玩饥饿营销,不千方百计拖延到组件价格降低再大规模出货,后果就是巨额亏损。

玩性价比,是因为,除了性价比,还有别的东西可玩吗?

而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这里的人口头上附和着“创新改变世界”,心里一直认同的却是,“忽悠改变世界”。

作为一名持续吐槽了几年小米的旁观者,我真的很想当面问问雷军,互联网思维这一套,你真信?

几年前,我们企业有两个经常挂在嘴边的说法,“微创新”、“本地化”,相比漂亮的说辞,大佬们隐隐约约含含糊糊扭扭捏捏就是不告诉你,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抄”。现在,我们企业同样把 “互联网思维”、“互联网+” 挂在嘴边,但就是不告诉你,“营销”。


营销

此营销非彼营销,单纯说耍猴还真冤枉了雷布斯,是高效低成本的互联网营销。小米的崛起伴随的是微博、微信、大V、科技博客这一波媒体转型,而且小米在对手还没开始全方位围堵前,的的确确是赚钱的。

2014 年年底《华尔街日报》曾刊登了非常准确的小米业绩,数据来源于融资谈判中投资机构亲眼看到的报表数据:

2013 年小米净利润 34.6 亿人民币(5.66 亿美元),相比 2012 年净利润 19 亿人民币,增长率为 84%;收入同样相比 2012 年翻了一倍,达到 270 亿人民币。另一份报告还预估小米 2014 年的净利润增长率为 75%。

就像我曾经考察过的,

原来被认为“不怎么赚钱”的小米手机硬件销售,贡献了小米营收的绝大部分,达到 94%。仔细算来,2013 年小米拥有超过 12% 的利润率,对比联想 2014 年上半年营收 208.7 亿美元,净利润 4.76 亿美元,利润率仅为 2.2%。净利润率 12% VS 2.2%,这可能才是支撑起小米 400 亿美金估值的原因吧。

为什么小米手机在销量和利润率上同时做到如此出色?《华尔街日报》的看法非常独到和真实,因为小米手机的营销成本大大低于对手。

还是拿联想来举例,2013/14 财年的中期报告(截止 9 月 30 日的前六个月)显示,光是营销以及分销费用这一项,联想支出为 9.13 亿美元。而小米整个 2013 年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只有 8.76 亿人民币。非常直观,小米手机的利润率就是来自压低成本,具体点,省掉的营销成本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利润。

 

营销

小米手机卖到如此低价,还能保持不俗的利润率,确实是小米创新的营销模式在起作用。而这所谓的 “创新的营销模式”,除了在互联网上反复制造现象级的营销事件,在线上做出了一个无人不知的手机品牌,更重要的:

小米那时相比友商,真正做到了 “比它便宜的没它好用,跟它差不多好用的又比它贵”。

先于对手敢打性价比的牌,靠价格战扩大份额,再加上高效低成本的 “互联网营销”,可能才成就了小米的火箭式增长。但小米毕竟是无根之木。思维再先进可以学习,模式再高明也能够复制,待竞争对手反应过来,就是拼真功夫的时候了。像小米的影子魅族乐视们在营销动作上 “致敬” 友商后,轻轻松松划走了一块份额。

而技术创新和专利重不重要?重要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壁垒、护城河,可以与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

只盯着小米的互联网奇迹,不少人忘了 OPPO、VIVO 这一类常年深耕线下的厂商依然活得好好的,甚至保有健康的利润率 / 出货量,闷声发大财。而像三星、苹果这样的业界巨擘,它们没有互联网思维,一个靠顶尖硬件垂直整合,一个靠软硬结合靠垄断的移动生态,照样做到行业第一第二。

所以,双 “11” 争论华为第一还是小米第一,有用吗?原来还可以在逼近 2000 的价位做出一款爆款来,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手把机器卖到 3000、4000 自己却连曾经 2000的价位都回不去了,然后对手还独立一个品牌出来专门跟你打低端。“我在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没事还会抽空踢两下沙袋锻炼锻炼 ‘敏捷性’ …”

小米近年来在两个方面带坏了业界的风气。一个是互联网营销,一个是 “面向投资人面向 IPO 而非面向用户” 的商业模式。要不然你怎么解释,专注口碑极致快打头的 “专注” 变成了百货商场,因为,估值得拼量嘛,管它是红米小米紫米还是插线板路由器,统统可以转化为不同品类的出货量,转化成说服投资人的漂亮数字,转化成递交 IPO 申请时的业绩报告。

内销乏力,只有不断往低走维持增长;出海不成,只能在一些二流三流不入流地方小心翼翼卖机器,被专利堵在庞大的欧美市场之外。强劲对手华为,却从低到高、从中国到欧美、从技术到营销,全方位的超越。

已经是2015 年年底了,再不反思,粗粮自求多福。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