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热点事件的万能公式?

艾瑞克 钛媒体 2015-06-15 15:50:29

最近这半年多以来,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它们带着浓浓的情怀,然后把我们一次次雷的外焦里嫩。大头儿子成为了富三代,静香原来是个心机婊,马佳佳演讲,柴静穹顶之下,刘翔退役,陈安妮的1%的生活,然后还有反手摸到肚脐和等,这些热点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内在的行为逻辑,它是打造热点事件的万能公式。

寻找群体符号

想要打造一个热点社会话题,首先需要一个能够引起所有人,或者说主流发声人群共鸣的集体符号。 最近几年的怀旧风其实就是围绕着这个为中心去展开的, 无论是致青春类的电影、还是老式家具、还是各种红领巾餐厅或教室餐厅等,都是属于一代人乃至两代人的集体符号。

然而鸡汤喝多了也会腻,情怀聊多了会想吐,当怀旧烂大街了之后,变种也就随之而来了。人性的本质是喜新厌旧的,怀旧其实跟情怀没半毛钱关系,恰恰是最真实的反映了人的喜新厌旧。当新时代的东西看腻了之后,稀缺的情怀其实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时尚和潮流本质就是个轮回,一波东西被人玩腻了之后,另一波东西再翻出来炒,所以大花棉袄又火了,怀旧这事其实也是这样。怀旧这事具有两个天然属性,一个是情感共鸣,一个是商业价值,它是一个刚需,所以怀旧永远都不会被营销圈放弃。但是情怀式的怀旧已经烂大街了,这个时候变到了需要变化的时候了,于是各种怪胎就出现了。

当老式电影、怀旧家具和时代印记被炒完了之后,一些标志性的人便开始被推了出来,这些人或是电影里的、或是动漫里的,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大头儿子、静香就是属那个时代的立体印记。其中大头儿子和隔壁老王的故事早就火了很久了,富三代的故事让大头儿子再火了一把。

颠覆传统形象

当然这种集体符号,除了是东西、是人物外,还可以是一种集体的情绪。最成功的社会热点事件,就是激发集体人群的情感共鸣。 大头儿子的故事里,那个引起所有人共鸣的话题,就是有关于财富的设定。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实例证明,给出一个让看客们不明觉厉的结果,讲一个完全颠覆我们印象的故事。

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内容,它们往往在讲述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它们的内容让你不敢相信,但是他们通篇不断举例论证又让你觉得仿佛好像是真的。用 1%的案例去解释99%的事情,是制造这些事件的推手们的惯用手法。

比如静香被黑成心机婊这事,里面有一个论点,就是说静香天天跟男生在一起玩。但其实静香每天和大雄他们在一起玩的时间,只不过是一天中的很小一部分,作为一个漫画,自然也是围绕着主角来刻画的,路人们自然是被忽略掉的。如果天天画静香和其他女生在一起玩的画面,那么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所以想说的是,所有的热点社会话题,很多都在做一个颠覆,对于一件事、一个人的内容和形象的颠覆,换个角度炒冷饭往往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抓软肋拉仇恨值

光是颠覆形象其实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这个颠覆之上,再去赋予事件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热点话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抓软肋拉仇恨

在这个各种“婊”出没的时代,静香成功的被黑成了“婊”,而且成为了这里面最不被人喜欢的心机“婊”。 然而这都只是虚拟人物,离现实生活太遥远,我们需要离我们更近的仇恨,于是只过1%的生活的陈安妮,和痛心“绝望的大学生们”的马佳佳又火了。这两位话题女王成功的抓住了普罗大众两个软肋:一个是对人生逆袭的渴望,一个是为什么读书而迷茫。

陈安妮首先摆出了一个苦情的姿态,然后通过绝地反转来让人产生一种暗爽,用1%的案例去解释99%人的人生(见《【 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绝好的故事营销 》。 当然这都不重要,因为她们想要的结果达到了,那就是利用群众软肋,为自己增光添环然后建立榜样形象。

在制造这种热点事件的背后,幕后推后们都在企图将事件逻辑简单化,简化到非A即B的对立场面上,通过简单化思维将围观人群变互相对峙的对立面,这样争议就出现了,热点自然就产生了。

向传销学习

这个世界最厉害的营销人员其实是干传销的,它们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通过事件分解,将两个完全不相通的“因为所以”连接在一起。比如因为北京要开奥运会了,所以你跟着他们就能发财之类的。

其实热点案例背后,他们都在干一件事,那就是让你停止思考,然后顺着他们给出的思考路去往下走,最后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叹。 这个道理放在任何一行都是相通的,所以有的销售公司在培训员工的时候,都在告诉员工,你们一定要让客户做选择题,二选一是最好的销售方式。

这事其实就跟我们看着脚走路永远走不了直线一样,二选一往往会把我们带到一个完全错误的结果里。这种社会热点事件营销其实也在干这种事,比如他告诉你念大学的都是白痴,不念大学的都成功了,但是不会告诉你其实也有不念大学的白痴,和念了大学的成功人士。

给出一个想你信服的结果,去掉正确答案,留下他们想要的答案,然后围绕着这些答案不断的去解释和论证,会让你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只有这些答案的错觉,其实往往留下的答案都是错的。

比如静香的案例里面,它首先告诉你静香是个“心机婊”这个结果,然后一步步去分解答案,不断的去证明再证明, 分解行为是一种很可怕的逻辑,不信你看:

写在最后

寻找一个群体符号形象,然后站在对立面颠覆这个形象,用群体软肋拉升仇恨值,绑定时下社会热点,然后利用分解逻辑去绑架你的思维,一个热点新闻往往就这么出来了。但是其实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有一定的传播渠道,再优秀的文案,放到一百人的朋友圈里也火不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