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运营和普通运营的区别?

笑天涯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5-11-05 14:52:25

我之前说的核心目的其实里面有2个层面,1是拉新,2是留存,如果你从1突破到2,或者从2突破到1,并且都做的很好,可以开始控场,根据产品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来关注不同阶段整个运营环节里最应该先从哪里突破,用全盘考虑去合理的配比资源,无论是金钱还是人力,都在你眼里是可以调配的资源,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线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初步具备一个运营总监的能力了,再下一步就是COO了。有的公司coo还要考虑投资人关系,PR,各路vender的调配,大型的商务合作,不过这些就已经跨入公司而不仅仅是产品层面上的运营了。

而这一层也是最难突破的,瓶颈在于如果你之前一直都是在“拉新“”留旧“其中一个领域中深耕的话,你深耕的越久,做的越深,你越难以跳出来去理解另一个领域。因为这里面的价值观和思考的方式是完全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用户完全不一样,你花了N长时间,理解了陌生用户是怎么想的,他们怎么会一步步开始使用你的产品,而你需要花几乎等量的时间,去理解你的熟悉的用户他们具备的是什么特性,如何会连续使用。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百度的凤巢系统(就那个搜索推广的后台)。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拉来新用户用,你需要让用户有这样一个认知:“在百度投广告靠谱”,你可能得花好多时间去跟用户灌输“简单,易操作,流量大,帮你挣钱”这些点,这就是拉新运营的重点。这时候在用户心智中,你的竞争对手是腾讯广点通,微博粉丝通,门户投banner,还包括线下的广告体系。而由于你的用户太”蠢“,不能极快的理解你这些点,于是乎你需要销售死磕,上门,办各种会,做案例推广等等,各种地方投广告,刷墙。

而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已经开始用凤巢的人花更多的钱,那就不仅仅需要让用户觉得你好,还得让用户觉得,他在这里也好。我见过太多人用了一下凤巢就玩不转然后弃之不用的情况了。这个时候你的思考维度就已经变成,我怎么让用户从凤巢挣更多钱,持续加大投入balbla。然后你就需要技术指导,关心用户的账户状况,提供更多更好用的工具。你这时候的竞争对手或者说干扰项已经变成了前段的销售,客服,或者产品,技术等等内部因素。

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互斥的,因为从拉新的角度讲,你不怕伤害用户,因为用户都不知道你,没的伤害。而后者,你可能会要伤害用户,在用户的利益和你的利益之间做博弈和平衡。通俗点说,就好比一开始跟你说,这个人巨特么坏,让你去砍他,后来又跟你说,这个人巨特么好,让你去救他。

一般人到这就精分错乱,结果导致砍人时候下不了狠手,救人时候顾虑太多。而只有领会通了,你才算真正打通任督二脉,称得上是一个高阶的运营人。这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千万不要想你只需要看一个面就行了,那样你的发展就会止步于一个年收入不会超过20万的运营经理,而一旦突破,上不封顶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就算你自己没有产品能力和技术能力,你也能做一个非常NB的COO,带好负责拉新或者留旧的团队。

我见过无数的人死在这里,一个UGC社区产品,什么都没有时候就开始投广告,或者一个很棒体验的产品,不能及时激发用户的好评,作为市场武器去花钱传播,结果被大厂山寨迅速干死。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啥都做。

四、运营人总结

我觉得运营的职业发展曲线是阶梯式的,这不同于产品或者技术较为平滑的上升曲线。有空大家可以参考猎聘,拉勾等网站的薪资,运营的跨度非常大。不用去羡慕程序员刚毕业1-3年起薪就很高,你看看年薪七八十万的架构师能有几个职位和几个人能做。运营是一个入行门槛很低的工种,入行门槛低就意味着整个人口基数大,所以竞争会非常激烈,你每上升一个段位都要历经时间或者金钱的积累。运营是最像打仗的了,你一开始就是个小士兵,然后慢慢你开始成为老兵,开始指挥一个小班,继而指挥一个连,营,团...十万人里面,最后就出一个将军,而当你成为将军的时候,你的胜利是拿人命换来的,有些人就是要被牺牲掉,有些人就是要被放弃.....对运营来说也是一样,每个企业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大量没有职业发展,没有晋升机会,没有积累,日复一日做着毫无成长性的工作的人的基础上的。你的决策NB了,企业成功,一起加薪,开拓新业务,成长,你的决策失误了,你浪费的就是无数人的宝贵年华。

如果把一个产品当成是一条航路,产品是方向,保证飞的到目的地,技术是基础,保证别掉下来,但当一个公司的产品已经基本定型,开始起飞的时候,只有强力的运营能让这个产品稳扎稳打的飞的更高和更快,以及甩开那些抄你的产品,学你的技术的那些竞争对手。

参看58和赶集,拉手和美团,京东和当当,太祖和校长。

因为一个企业之中,离用户最近的就是运营。

最后我要说一下所谓数据结果的问题

何为数据结果,就是能被定量或定性(对,某个用户跟你发了一大篇抱怨信,这也是数据)的数据体现的结果。没结果就别做了。

根据我的感觉,有很多同学在工作中做的事情,都是目的不够强的,或者干脆就没有目的。

比如我来谈谈发微博这个事儿。

我相信在座有不少同学是做企业的微博,微信账号运营,这也是最初级的运营工作之一。

一般来说,企业官微最核心的作用有两个:1、和已有的用户保持联系 2、从微博获取陌生的用户 。

第一个其实大家都在做,例如所有网站,所有产品都会说,哎呀我们的官微是xxoo,请用户关注,偶尔做个抽奖,回答回答问题,解决一下售后,了事。

但第二个,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你挖空心思,做出一条内容,搞出一个活动,然后利用企业本身已有的用户作为基础,进行二次或者多次传播,来造势。

一般来说,第二种会有更强的目的性,因为营销行为本身就和数据结果捆绑的,你会关注转发量,ROI,订单数,咨询量,这都是数据结果。

但如果你做的工作是第一种,你往往很容易失去目的性。反正干好干坏一天发几条微博,回答回答问题。我这么说吧,如果你没有目的性的去干这工作,你做的工作充其量就是一个客服,一个搬运工,无论你做三个月还是做一年,你都是没有成长的。

那怎么样才能有成长呢?

你必须尽量往第二个工作靠拢,因为虽然你的企业不重视你的微博营销工作,但为了你自己的发展,你需要去让自己快速理解营销。例如就算你仍然是回答用户问题,能否挖空心思想一条妙语,让看到这个回答的用户们哈哈大笑,帮你转发,继而让那些没关注你们产品的用户觉得你这个官微有意思,关注一下,这就算是在获取陌生用户了。

或者说你的用户使用你们的产品有很多抱怨,你找时间,学学PS或者请公司的设计师吃个饭,整一个轻松可爱卡通的塔图出来,大概讲解你们的产品有哪些用户可能的困扰。然后已有的用户看到又会因为你做的内容好帮你传播。

这种的工作,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就是尽可能多的获得转发,尽可能多的获得新关注,你做10个,能撞上一个引起联动效应,很多事情吧还真不好说,一不小心撞上个破万转发的,以后你找工作写在简历上都值2-3K的上浮。

你应该去为你做的每一个工作去寻找它的数据结果,如果你打破头,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某些工作的数据结果在哪里,就恰恰说明这个工作是毫无成长性,没有积累,你随时可以被一个2000元工资的实习生替代(这部分工作确实是存在的)。而你一旦找到了这个行为的结果,你会发现你做的跟之前做的质量差别非常大。

所以我说,做没有数据结果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拿回来数据,然后不断的让自己能操作的盘子越来越大,做到最后你会发现,做什么产品已经不重要的时候,你就是个好运营了。

再最后,谈谈如何看待和产品技术的关系问题。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