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太软”获1亿元Pre-A轮融资 2018年将迎来大爆发? (附专访)

朝颜 托比网 2018-03-01 08:58:21

“你总是心太软 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熟悉的旋律背后,是李昭君选择砥砺前行的初衷:让天下没有难领的薪水,让企业家和务工者不再“所有问题都自己扛”。2017年12月,创始人李昭君带领着这家冉冉升起的平台获得了1亿元的融资


托比网最新消息,2月28日,中国互联网薪酬支付平台“薪太软”宣布已于2017年12月获得红椒资本、大猫股份及多名金融企业家投贷联动的1亿元Pre-A轮融资,其中包含2000万股权投资基金、8000万投贷联动业务支持资金,同时还得到参投股东的行业战略资源的支持,签约了多家上市公司、金控集团、银行总行等战略合作伙伴。

薪太软


薪太软创始人李昭君向托比网介绍,本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一方面薪太软将持续致力于人力金融产品生态圈的建设,继续研发并深化八大产品线,从而深化市场,满足各类用户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薪太软将逐步开拓全国市场,从优势的一线城市逐步拓展至二三线城市,并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分支点,逐步下沉。此外,薪太软也会加强团队建设,完善组织构建与人才培养,以储备爆发增长的实力。

托比企业库显示,薪太软2016年4月作为政府引进示范项目,入驻中国上海人力资源园区。2016年7月获得零加壹领投千万级天使轮融资,2017年先后顺利完成两轮融资,而此次融资是自薪太软成立以来获得的第三轮融资。

红椒资本则主要聚焦于产业投资与企业级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布局了电子发票、企业费控、税筹、企业级资讯等领域,如今在薪酬这一领域的再次发力,也将为薪太软借力其生态资源,将金融服务能力输出到人力资源行业之外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捷径。

大猫股份则是主要为建筑行业提供供应链金融的服务的平台。两家的联姻,在增强业务信贷资金资源的基础上,也有望促进薪太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服务拓展。

“设备租赁的金融服务是一个每年规模高达5.5万亿的巨大市场,而人力租赁是否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金融服务市场?”设备不断折旧、人的价值却不断增值,人力租赁的金融市场要比设备租赁更有价值。尤其进入互联网共享时代,通过平台向个人租用才智和时间,“通过外包形式向人力服务机构租用大量劳力和临时工,这类‘人力租赁’对应的金融服务,场景非常广阔,是企业级互联网服务、科技金融、区块链技术等极好的切入点”,创始人李昭君表示。

据悉,目前人力资源行业每月为甲方垫付薪资、社保等总量超过600亿,账期从一个月到六个月不等,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是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而发展速度最快的灵活用工市场,由于临聘人员多数需支付“日薪”,与甲方结算也必然有账期,这也为弹性灵活的“互联网+薪酬”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李昭君


薪太软创始人兼CEO李昭君

 

第一个吃螃蟹:不是冒险是改变

爱因斯坦有句经典的名言:“最偶然的意外,也都是有必然性的。”在接受托比网记者采访时,薪太软CEO李昭君就表示,互联网薪酬支付管理平台的出现绝非偶然。

对于中小型人力资源公司,甚至是一些大型公司,账期与资金问题一直非常普遍。“有个大学同学是做人力资源公司的,2015年11月这个同学找我喝酒,表示压力很大”,李昭君谈起一段令他印象深刻的经历,“他的人力公司获得了某快递公司新增的业务,因为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他很开心。但因为跟快递公司跟他的结算账期是45天,员工工资是30天一支付的。之前为了做这笔业务,家里能借的都借了,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能接新的订单。”

人力资源型公司不是个例。“有位亲戚是做蓝领工人,在2016年春节的时候没有拿到劳务费,他的劳务公司本身就未拿到费用,这直接导致了他无法为孩子上交学费”,用工欠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瞩目的社会焦点,“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是薪酬。”

不可否认,企业的经营需要弹性,但对于受雇企业、人员而言,他们无力承受漫长的账期和不稳定的薪资发放时间。两端不匹配的发展需求,也让李昭君发现了“互联网+薪酬”领域的机遇。

经过调研,李昭君的团队发现,全国共有约两万五千家人力资源型公司,这些公司在服务几千万家企业,尤其集中在物流、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性行业,市场规模巨大。2016年,人力资源市场规模就已突破万亿大关,目前已超过1.2万亿,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将有望达到2万亿的规模。其中,有近1/4的价值产生于中国人力资源的龙头城市——上海。基于此,2016年李昭君在创立薪太软之初,就选择入驻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产业园:中国(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

“在此之前市场上并没有相似的实践,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作为行业的先行者,李昭君并没有太过忧虑,“这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是率先进行了结合互联网的改变和创新,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会关注到这种变化并参与进来。”

刚性兑付需求:从HR到百搭

从创建之初,薪太软就主要服务于人力资源型企业,通过金融与技术支持,帮助这类企业实现产融结合,在提效降本的同时,促进销售,帮助人力资源型企业获取更多的订单。同时,人力资源型公司也会为薪太软筛选大型而优质的企业。这类大型用工企业面临着跨行跨地域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针对此,薪太软研发出了专属的薪酬发放系统,以适用于这个行业对薪酬结算的高频需求。

据介绍,目前薪太软已服务于近两百家大中型人力资源型企业,间接服务有顺丰、富士康、华硕以及中国石油等近万家各类大型企业,涉及员工服务达80万人次,每月薪酬结算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50%。

“这是个非常巨大的行业,但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们还没有发现天花板,这是个百搭的行业”,李昭君分享,“人们工作的方式在发生深刻变化,多点职业、多重身份的存在日益普遍,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主播,也是一名教师,同时还是一名作家”。而这一变化带来的便是更加广泛的收入来源、要求即时结算和更加复杂的报税问题。

“这是行业发展的新需要,也是我们未来将继续去聚焦的方向”。

爆发增长的背后:薪酬是优质资产

李昭君表示,目前薪太软建立了三大中心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薪酬结算中心,用于薪酬代发,是高频次跨银行跨地域跨时段的综合支付系统;金融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薪酬垫付;落地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国业务落地;同时,薪太软也为企业员工实现工资查询追踪、预支工资等诉求。

事实上,无论是代付还是垫付,对于高频大批次的现金流运作来说,企业面临的高风险不言而喻,即使是“互联网+薪酬”轻运营模式的薪太软亦是如此。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对于面临的巨大风险,李昭君显得从容而淡定,“关键在于薪酬的履约能力。”

首先,薪太软会对优质人力资源型企业和大型用工企业进行筛选。同时,薪太软自身也建立了一个闭环的风控模型,专款专用,通过开设专户,实现有借有还的闭环路径。

薪酬的客观特性也为薪太软的风控提供了底气。从法律层面而言,在企业所有债权中,薪酬是优先清偿的资产,劳动合同法规定,当一个企业破产清算时,薪酬是必须优先支付的,也就是员工工资要先发。从道德层面来讲,按时发薪是每位企业家良心的底线,欠薪是较为严重的社会性事件,相关部分会发起调查与追责。

“所以从资产角度来看,薪酬是非常优质的资产,受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约束。”优质资产的属性特征,也为薪太软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丰富而多元的渠道,银行、金融机构、私募基金等都成为了薪太软庞大资金流背后的强大支持。据悉,目前薪太软已与银行、保理公司、私募机构和金交所等数十家金融机构达成长期战略合作。

 

“我们希望成为‘中国首家互联网人力资源银行’”,在采访的最后,李昭君向托比网记者表示了他对薪太软的发展愿景,“这个市场还在发育,随着技术和市场接受程度的逐渐提高,2018年将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迎来一个爆发。”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