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互联网金融如何为农业改革赋能?

黄震 2017-07-31 16:49:10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当下已成为舆论焦点和目标方向。各个行业都在深入探索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也不例外,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路。会议指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同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基础上,确保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只增不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农村建得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总理在《报告》中给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途径,即以深化改革为引领,脚踏实地地执行现有的“三农”政策,并且探索新的模式和机制,“三农”资金只增不减做后盾。

总理的期盼不禁让人们想到《大学》中一句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前城乡差距渐趋缩小,“三农”形势已不同以往,“三农”改革也在“深水区”里破浪前行,发展路径自然要根据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形势进行创新调整,只有不断进行思路创新才能适应不断涌现和千变万化的新矛盾与新问题。

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在经过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已进入行业转型的深水期。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了可以发挥重要服务的机遇。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了可以发挥重要服务的机遇。服务于供给侧改革大局,互联网可以使得金融更好地联通工商领域、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譬如,通过大数据支持,能够帮助生产者进行有效的供给,精准地匹配需求,对消化库存和产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一些小微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往往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互联网金融则可以为这些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实现金融资产和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从而满足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而在支持“三农”投资、精准扶贫等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今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对农村金融的阐述不多,但通篇都渗透着改革创新和强化农村普惠金融的精神。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不但吸收了占中国总人口近半数的劳动力、为工业提供原料、而且它更是整个经济和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所以我国的农业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三农,更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但就目前的生产现状来看,生产效率低、现代化严重不足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而互联网金融一直被认为是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它能够解决中小企业或者创业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两难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完全符合供给侧改革的风向:首先,从大局看,互联网金融集合了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的诉求:一是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一个新的业态模式;二是协调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跨界的缘故,它对金融产业与经济的发展都提出了协调的要求;三是开放发展,互联网金融不仅要求金融走出过去的垄断、封闭运营,还要求中国金融和世界金融的贯通;四是绿色发展,互联网金融能极大地减少产耗、能耗;五是共享发展,互联网金融可盘活、增强传统金融的资源。其次,从具体应用看,互联网金融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借助P2P、众筹以及更多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为金融客户提供服务,有效增加新供给。此外,从政策方向看,互联网金融符合“双创”精神,可为发展打造新的引擎、注入新的动能。

中国经济从短缺经济进入到过剩经济阶段,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传统产业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供给侧没有跟上需求的变化和消费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要从供给端发力,互联网金融在其中能做什么?

1、互联网金融本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互联网金融本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属于提供新供给一个增量改革空间。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先前干瘪的钱包变为胀鼓的钱袋子,需求也不断升级,同时还希望自己掌控的资金保值增值,百姓“钱多的烦恼”已经出现,但却无从知晓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和提供服务者,这种需求的满足必须增加新的金融服务供给。

传统的金融机构并未及时调整、跟进这种需求服务,仍在服务传统的产业和大型企业。虽有所发觉居民投资理财的需要,但仍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需要互联网金融这种容易为人们利用的方式来提供服务的供给,也才进一步引出了P2P借贷、股权众筹等这些互联网金融新兴模式。由于强烈的需求激发供给增长太快,导致了膨胀式、爆炸式的发展。P2P网贷平台的数量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增长到注册超过三千家,现在经过政策整改生存下来的不足两千家,这说明需求是旺盛的,居民投资理财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但出现众多问题平台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是金融服务在供给侧出了问题,一些金融服务的供给是劣质的,甚至是伪创新等问题。因此,金融供给侧改革依然要加大创新力度,服务于居民的投资理财的需求。

2、互联网金融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发掘新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改变过去大规模的工业化高污染、高耗材、高耗能的状态,把机器化的大生产变成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的需求。农业生产中污染耗材虽然不及工业,但最近几年地方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无销路、被扔弃,另一面某些大城市此种农产品却量少价高的新闻不绝于耳、屡见不鲜,让人们对农民产生同情的同时,又不免对这种供需错配的困境唉息叹惋。

因此,从过去大规模生产转变为订制化、个性化的生产,必须要有一个精准的数据服务。通过网络支付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如今的支付跟以往支付有很大差异,即以往的支付只是货币出现转移,现在的支付在货币转移之外产生了支付的数据,可以沉淀和被挖掘,从而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新的价值,为以后的商家服务提供精准营销的决策依据。

2016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成都菁蓉创客小镇,对财新智库及成都数联銘品公司合作推出的“财智BBD新经济指数”和国家信息中心所做的“双创指数”高度赞赏。新经济,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中国未来新增长点所在。财智BBD新经济指数(简称NEI),估算新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即当中国经济每发生一块钱的产出时,有多少来自新经济。NEI变化趋势反映了新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活跃程度,是判断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新、旧经济彼此消长的重要指标。其中,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新行业都可以算为新经济的范畴,它们以高端劳动力和科技为主要投入,具有低能耗、高技能回报、高积累的特点,这展现了大数据在挖掘供给和需求潜能方面的巨大效能。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结构性的改革,结构性的根本就是要实现匹配的精准化。互联网金融在过去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精准营销方面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在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京东的电商平台上更好地实现了精准营销、供需匹配的功能,通过电商平台也让农产品营销更加精准,保持农产品和服务数据的实时动态的调整,从而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的匹配,对消化库存和产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3、为农业供给侧增加新供给提供金融支持

基于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供给侧增加新供给显得愈加重要,这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现并满足日新月异的需求,增加新的生产和服务方向。而在“三农”领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特别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新供给的服务和生产等活动中,互联网金融可以提供新的金融支持手段,成为“三农”金融支持提供者,尤其是以真正的P2P、众筹为代表的模式,是能够实现金融资产和人们需求之间的优质匹配、精准匹配,从而提供支持创业者金融需求的满足方式。

大规模的生产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要,只有创新、创业者从微小的切入口发现各种产品和服务需求,并有效的提供快速的、便捷的服务,才能够使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如在“三农”领域,农业观光已成为一种新经济形态,而与以往“做好景区再等客来”的模式不同,农业供给侧改革可着力通过互动平台征集市民的意见,并邀请专业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境内的旅游点位进行细致分析和适当调整,并通过游客反映情况来作为进行星级评定的主要依据。这类小微创业的需求往往被传统的金融正规体系所忽略,创新、小微的金融服务是支持农业发展中各类创业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

4、互联网金融要为制度供给探索新路

农业供给的改革呼唤互联网金融进一步的创新和规范,目前互联网金融需要制度供给的改革。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动力源)主要有五个: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国际经验表明,各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前三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容易较多地生成和体现出来,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后两项的贡献更大,并且极其关键。国内互联网金融现在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过去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资金推动、市场推动和需求推动,但是制度供给没有跟上,导致互联网金融领域重演了“一放就乱”的市场怪圈,所以我国需要加强制度创新,探索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之路,使互联网金融不仅服务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提供增量,还要在制度供给方面也探索一条新路。

互联网金融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试验田,如果能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找到制度供给的一种创新模式,未来可以移植到更大的空间来探索国家的治理现代化。互联网金融在供给侧改革中依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仅是服务于传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在创新创业中提供金融支持,更重要的是对制度供给探索试错,找到迭代规范,从而形成一套新的制度模式。“软法先行,硬法托底,刚柔相济,混合为治”,不失为制度供给的一种新思路,这种制度供给的新模式已得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尝试。

供给侧的改革以及现在的双创活动等都跟互联网金融息息相关,也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很多人将已有的制度看得遥不可及,觉得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实行软法治理和柔性监管的模式,制度的创制跟人们就有了直接关联,每个人都可参与其中进行良性互动,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制度规范在试错和纠错之中逐渐完善,通过改进制度的供给,助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助力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互联网金融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1、破解“三农”资金难题,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

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供应链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以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或消费者利益进行捆绑,通过科学合理设计金融产品,满足供应链各环节融资需求,推进农业供应链整体协调运转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农业产业链是从原材料生产到采购,从农产品加工到食品生产,一直到食品端的零售,是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链条上的各个参与主体,包括农民、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贸易公司,加工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等都被上下游节点的需求和供应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链接从而形成了农业供应链。

在农业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中,银行特别是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有很大的施展空间。如黑龙江地方的龙江银行采取“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和“城市吸储,返哺三农”的差异化经营战略,这种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使专注“农业产业金融”的经营理念上升到战略高度。它抓住了加工与生产这两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开展了资金流、物流全封闭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尝试,设计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政府+科技”的贷款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挖掘农业供应链成员的内在合作关系,借助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功能,对分散农户贷款业务进行批量化操作,低成本、低风险开展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村要素资源难以流转、抵质押条件缺乏、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风险大等瓶颈问题,真正形成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产融协同的良性机制,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作用十分显著,为有效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同时,这种金融模式涉及三农经济的各个环节,因此对三农经济的拉动是全方位的,与传统的涉农贷款相比,具有非常大的综合效益优势。 而作为专注农业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完全可以与此类地方性银行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创新、客户关系管理、风险控制以及IT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金融的进一步升级。

2、开发多种类型的农业保险,为“三农”发展保驾护航

要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还可以和线上保险公司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保险品种,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以及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发行可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介入农业保险在实践中迈出步伐,将构建灾前防损、灾后赔付重建、金融产品创新支撑三位一体的农业保障体系为目标。在农发行地方省分行签订协议的保险公司范围内,在尊重参保企业意愿前提下,择优选择市场口碑好、实力强、理赔效率高的保险公司作为重点合作伙伴。加大银保协作力度,双方通过电话、不定期会谈、召开银保合作座谈会等方式,互通信息,沟通情况,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尝试与互联网保险机构展开业务合作,探索新型农业保险。

3、实施“互联网+农村”战略,加强产业融合

互联网是具有无限魅力的,可以迅速拉近农村和城市的信息差距,农村与互联网的碰撞、融合,将带来超出想象的惊喜。目前,电商在农村全面推进。从去年开始,阿里就推出村淘宝计划,并将推进千县万村。京东也在农村大量建设京东帮,这既帮助了农民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又帮助了农民将自己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随着互联网元素的渗入,金融将在农村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最终解决农村金融领域基础建设落后,金融场景破碎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农业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铺开也将促进农村落后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要促进农业功能向二三产业拓展,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应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等新型业态。

在“互联网+”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变革的主题从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迅速聚焦到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解构正在发生,将成为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手段。未来互联网将显著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同时,产业资本跨界进入农业互联网领域,启动农村扩张战略,布局农产品电商、农村消费品电商以及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产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后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4、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融资租赁服务

“三农”融资租赁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目前国内农业机械化率在49%左右,而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在2020年提升至65%。目前该行业的市场总量为3300亿元,按照世界上该行业的渗透率计算,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元-2500亿元。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进入投资增长期,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国内外市场变化都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融资租赁在农业机械化、清洁能源建设、农村水利、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大规模种植、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对于种植、施肥、除草、杀虫、收割等过程中,必然需要专业的设备设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资金优势,为农业种植收割等环节提供大型机械化作业所需的装备设备等的融资租赁服务,这些也对租赁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融资实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农发行可加大对服务农业金融租赁公司的金融支持: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涉农租赁公司采取积极灵活的信贷政策,如增加对其的贷款,提供带有政策性的优惠贷款;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允许其发行租赁基金或债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放宽市场准人条件等。

5、发展多功能的电子银行业务,完善信息科技服务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一场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新的较量已经拉开帷幕,部分传统的银行网点柜面服务正逐步被新兴的电子银行服务所取代,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形式多样的电子银行系统将银行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无限延伸,电子银行已经成为银行服务客户的主渠道之一,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主战场之一。农发行迫切需要发展电子银行信息科技,向客户提供全新的自动化&网络化的服务。建立集柜台、ATM/POS、网上银行、呼叫中心、自助银行、移动银行等各类物理和电子渠道的全方位、支持7*24小时客户服务的渠道体系。一是建立以业务受理、门户网站、消息服务为支撑的网上银行系统。研发电子银行在线支付平台,支持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完善网上银行与企业财务系统、ERP系统的对接,加大电子商务全流程的支持力度。二是发展电话银行,实现呼叫中心功能。推进语音导航、自动语音服务、语音识别技术等新型应用。三是适时建设自助银行,运用全触屏操作、视频会话等技术手段,提高人机交互体验,优化应用环境。四是应用商业智能技术,促进产品与客户互动,建立客户偏好模型,为电子银行营销服务奠定基础,加强对三网融合、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研究,通过主动推送、即时通讯、多媒体等手段,持续增强与客户的互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