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未来将走向何方?“去链结网” 与 “S2b”谁更中肯?

佚名 磁云科技 2017-06-26 10:49:40

产业互联网未来将走向何方?“去链结网” 与 “S2b”谁更中肯?在此,本文为各位看官做一简要分析,权当抛砖引玉,启发思考。

李大学:“去链结网”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形态

2017年4月15日,李大学在第二届全国大宗商品电商峰会上演讲,首次提出了“去链结网”的概念,并明确表示“去链结网”将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形态。

李大学说,我们常提到一个词:“链”,如供应链、产业链,还有现在很火的区块链,可谓无“链”不言商。然而,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发现,链式思维已经逐渐限制了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发展,也限制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可以说,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链式思维已经失效了,我们需要转变思路,“去链结网”。

为什么说链式思维已经失效?这是因为:只要是一条链,链上任何一个节点的延迟,都会造成整条链的延迟;链上任何一个节点破坏规则,也会造成整条链的乱和无序。

而“网”式思维不一样。大家都知道,Web这个英文单词是蜘蛛网的意思,后来翻译成互联网。这是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从任何一个节点出发,可以自由地最优化地选择路由,因此,才有了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

推彼及此,我们来看传统行业里面的中小微企业,也应该要转变发展思维,“去链结网”,以平台为载体,实现多维度发展。而行业里面的大中型企业,也需要围绕他们的上下游打造产业生态,形成“去链结网”之势。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完成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

曾鸣:“S2b”是未来五年最有可能领先的商业模式

5月26日,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提出,在未来五年,“S2b”是最有可能领先的商业模式。

“S2b”可以说是“C2B”的过渡阶段。2012年马云提出“C2B”模式是对传统工业时代“B2C”模式最根本的颠覆,是新商业创新最重要的工作。然而5年过去了,“C2B”还是离我们比较遥远。

因为“客户第一”是工业时代的最高追求。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客户驱动是整个运营的起点,是任何企业的立身之本,是生死存亡的分水点,做不到客户驱动,这样的企业将来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任何企业在未来,如果不跟客户建立一个持续的互动关系,它就没有办法去理解客户,也就没有办法得到客户的实时反馈,没有办法挖掘潜在需求,所以“C”成为企业一切运营的起点。

但是因为产业链条过于冗长,企业到达“C”端的路径看起来是如此的可望不可及,尤其是“O2O”创业企业的大批倒闭,使得“C2B”模式受阻。

曾鸣教授表示,当前所谓的“柔性的供应链”也是线性的弱化。低成本、快反应、高定制,这三个要素在供应链是完全冲突的核心指标,这三个指标要想同时动态优化,只有一个网络的结构才能实现,因为网络才有这样的灵活性。

所以,未来最有价值的其实是一张协同的网络,这张协同网络的全局动态优化,可以实时产生按需定制的一条供应链,来满足任何一个节点当时的个性化的需求。

任何一家大“B”企业其实都很难实现这样的协同要求。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万级、十万级甚至更高万级的小“b”企业,它们离用户最近,能以用户为核心做分销、销售、对接客户、及时互动、有效反馈、优化用户体验。

这时就需要一个大的行业供应链平台的出现,即“S”。“S”要做的事情就是为“b”赋能,帮助小“b”在实时互动客户方面提供一些场景化的支持,来降低他们的成本。

“b”是生长在供应平台上的物种,这个平台要保证质量,要保证流程的高效,但是最重要的让小“b”自主地去发挥他们最能触达客户的能力。实际上把人的创造性和系统网络的创造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产生了“S2b”模式。

在此模式下,“b”将供应链外包给“S”,能以平台化的协同促进供应链端的产业升级,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S2b”与“去链结网”异曲同工

“S壁垒。

“S”端既可以是围绕中小微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平台,也可以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智慧供2b”和“去链结网”可谓异曲同工。

一、通过对“S”平台端的网络化共享,我们可以帮助众多小“b”实行升级改造,实现资源配备、大数据分析、产业架构、技术支撑、产业金融、商品选择等多方面的优化,更好地服务客户。

二、有了“S”平台端的网络化赋能,可以协同多个小“b”,实现对客户的低成本实时互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寻找客户的痛点,找准消费诉求。

三、利用“S”平台端的模式裂变,可以完成商业模式复制,形成标准化、系统化、覆盖范围更广的“网”状服务,最终将整个行业生态圈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N+N的优化组合,寻求规模化的集成效应,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发展应链小生态,最终产业里面的参与各方将“去链结网”,完成整个行业的数据打通和行业协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完成产业升级转型。

李大学曾调侃:产业互联网时代,延续传统企业单一“链”状发展模式的是“SB”;“去链结网”,让平台和商户协同发展,寻求产业转型升级的是“S2b”。

产业互联网方法论:“B2B+O2O+产业金融”

6月20日,曾鸣教授又在“S2b”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出了“S2b2c”的论点。他指出“S2b2c”模式最大的创新是 “S”和小“b”共同服务“c”。

曾鸣表示,提出“S2b2c”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理念上认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但是绝大部分的大“B”很难把自己建成“大中台、小前端”这样更先进的组织方式。也就是说大“B2C” 虽然有很多对自己运营模式和组织形式的优化,但是他们很难在根本上完成自己的业务升级、内部组织的重构和原有管理逻辑的根本改变。所以绝大部分的现有大“B2C” 很难直接升级到“ S2b2c”。这就给了创新者一个切入市场的机会。 

“互联网+”这个词出现以后,一段时间大家思维上是很混乱的,因为既没有理论框架又没有方法体系。基于此,李大学2015年在业界率先提出了产业互联网方法论:“B2B+O2O+产业金融”。

“B2B”,就是打通行业的上下游。

第一个“B”,主要是上游的供应链资源、上游的供应商。

第二个“B”是小“b”,是下游的终端。我们把最上游和最终端直接打通,去掉中间的环节,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产业资源的整合、共享供应链。因此,互联网此时发挥的作用是完全区别于传统“ERP”软件的。

“O2O”,就是打通线上和线下。

第一个“O” , 电商平台、终端网络。

第二个“O ”, 实现用户终身价值的挖掘。

过去一年,“O2O”项目一地鸡毛,饱受质疑,其实单纯的“O2O”没有太多的意义,但是在打通行业上下游的基础上,让终端具有“O2O”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具有对客户管理的能力,才能实现“用户终身价值的挖掘”。

“B2B+O2O”,它的本质就是带着这个行业里面上游以及终端供应商转型升级。一个行业会涉及到很多的参与者,这些企业他们都需要提升三个能力:

第一,它内部的管理能力,比如说终端,我们就要提升它的进销存能力。

第二,它客户的营销能力,也可以叫“O2O”的能力,客户管理的能力。

第三,它上游供应链的能力,这三个能力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的。

产业金融,共享资金池、共享风控技术、共享大数据。

在建立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时候,要同时为企业提升这三个能力。再把上下游打通,同时为终端提升“O2O”能力以后,实际上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个方面打通了大数据。

在这个基础上,再实现供应链金融,实现产业金融创新,通过共享资金池、共享风控技术、共享大数据,来解决行业里面的金融需求,包括产业布局、资源配置。

曾鸣教授的文章虽然高屋建瓴却太过抽象,它更多是给先行者一个对标的框架,据说在今年8月才会逐步展开更有实操性的讨论。

那么,它会与李大学的产业互联网方法论“B2B+O2O+产业金融”有哪些异同,哪个更具有实操性,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