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路径

陈军 新金融新思维 2017-04-17 15:52:13

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都是困扰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问题之一,纠其原因,没抵押物、找不到担保、经营时间短、规模小、行业特殊、没有财务报表、管理不规范等等,诸多问题不一而足,为什么这样的企业银行就不给贷款,当然有企业本身素质问题,我们暂且不谈,对于那些明显表现优秀,发展前景光明的中小企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支持,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对应的金融产品,或者即使有产品,也因为做小企业成本高、风险大,同等管理成本下大企业贷款更经济、也更快获得规模增长。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发展到今天,银行能够服务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优质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少,要么因为行业落后、产能过剩等问题积重难返,成为银行的鸡肋,要么因为行业先进、前景光明,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发债、上市机会多多,成为银行仰望的天鹅。于是许多银行开始寻求转型,大银行可以通过投行业务,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拿回丢失的部分客户和收益,小银行则放下望远镜,拿起显微镜,把目标转移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群体,寻求高风险下的高收益。

然而面对中小企业,中小银行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又恰恰凸显出短板,这就形成比较尴尬的现象,大银行风控好,却只愿意做不怎么需要风控的大企业,小银行风控差,却不得不做很考验风控的小企业。出于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所富有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中小企业协会在市场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路径、方案、产品、风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工作,本文重点围绕供应链金融展开讨论,以下是具体内容:

在北方,小企业的生存方式基本都是依附于政府、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为其提供商品、原材料和零配件,正常情况下这些小企业最怕的就是下游企业拖欠,也就是赊账导致的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但是由于跟下游企业相比,这些小企业都是弱势群体,又不得不接受这种越来越长的账期。于是恶性循环大量小微企业被政府和国有企业拖垮,这其中有些情况其实是可以挽救和避免的,如果有银行资金注入企业,使账期不会影响正常生产,一方面拖欠方有时间可以缓冲,最终仍有付款可能,另一方面,企业拿到资金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增加销售收入,逐步恢复生机。

但是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如果企业不能拿出抵押担保,银行就很难做出融资安排,而供应链金融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很好地处理模式。

一、概念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即把资金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其流动性。

我们可以简单把上游供应商、中游生产商、下游经销商、中间物流商这四个角色合称为一个闭合供应链,当然不同行业中间会有不同的参与者,总之某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这个属于广义供应链,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就是覆盖这个全过程的金融服务。

那么基于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结构化,我们还可以定义一个狭义供应链,这个内部流程从接到订单开始、然后是采购、入库、生产、包装、销售、运输、结算,这样几个部分。过去银行的金融产品主要是解决狭义供应链的问题,所运用的手段就是贸易融资产品。

二、起源

最早的贸易融资产品就是出口保理业务,国内企业在把产品出口到国外时,总会面临对国外购买者信用状况不了解,担心被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1年国家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门承保国别风险和国外买方信用。在此基础上,国内企业出口商品时可以购买出口信用保险,一旦发生买方国家危机或买方企业倒闭情况,中信保负责赔偿应收账款损失。那么有了中信保的保险,一些国内银行受国家鼓励,就给那些购买了中信保保险的企业发放出口保理贷款,相当于购买企业的应收账款,等国外买家付款时在偿还银行贷款,这种融资不需要企业提供抵押物和担保,也因为有了这些举措,才打下了那十几年出口大幅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内最早推出系列贸易融资产品的是深发展银行,后来被平安收购,现在就是平安银行,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了“总对总”(即深圳发展银行总行对物流公司总部)战略合作协议。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从这项战略合作中得到了融资的便利。据统计,仅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为该银行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贡献了约25%的业务利润,而不良贷款率仅有0.57%。

所谓1+N模式就是以一个核心企业为基础,为上下游打造各种金融产品,实现核心企业压账期、去库存、美化报表的目的。所谓压账期,就是给上游企业做保理融资,让核心企业可以拉长账期付款,所谓去库存就是给下游企业开票做厂商银业务,让下游企业先付款,所谓报表美化就是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买断做无追索权保理,降低报表应收账款额,提高现金比例。

举个例子,沃尔玛刚进中国,就与某国有大银行展开合作,提出供应链融资需求,银行为沃尔玛供应商提供在线保理融资,沃尔玛把1个月账期拉长到6个月,并支付供应商融资成本,表面上看是亏了,但是沃尔玛由此沉淀资金达十几亿元,通过自身的资本运作大赚了一笔。

再说一个广州本田的案例,某银行为本田提供贸易融资服务,银行、广本、各地4S店三方签订合作协议,4S店购车时可委托广本总部代开国内信用证。广本由此实现零库存,所有车辆生产出来就被经销商拉走,付款方式都是信用证,6个月后在给钱,广本这边可以根据资金需要随时申请银行议付,银行这边采取一车一证,引进物流监管,经销商每卖一台车均须先将款项打入银行指定账户,才能拿到车辆证件和发票,保证了资金安全收回。

这两个案例涉及两个产品,一个是国内保理业务,一个是国内信用证业务,在一个供应链中可以切入的产品还不止这些,比如订单融资、存货融资、应付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厂商银(保兑仓)、仓单融资、政府采购融资、信用证项下买方融资、卖方融资等等,这里面用的最多额还是保理融资,也就是依托应收账款展开的各种各样的创新产品。

三、模式

以一个目标企业为例,单个企业的流动资金被占用的形式主要有应收账款、库存、预付账款三种。金融机构按照担保措施的不同,从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的导向出发,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性产品分为应收类融资、预付类融资和存货类融资三大类。

(一)应收类: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承诺支付的前提下,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型企业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变化组合,也就是各类保理业务。关于保理业务国内遵循的是规则是2014年银监会出的《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目前国内对保理业务的本质认识还是有偏差,但是暂且把其看做是中国特色保理也不为过。

为什么呢,我们看保理的本来定义是保付代理,也就是保证支付、代理收款,其意义在于帮助企业管理应收账款,世界上最早的保理业务起源与英国殖民者在美洲大陆做生意,时间一长客户越来越多,需要管理的应收款变得很复杂,英国人又两地奔波无暇顾及,于是在美洲大陆就诞生了专业保理公司,专门帮助英国公司管理应收账款,负责按每一笔业务的约定付款时间去催收货款,于是诞生了商业保理公司,有时候英国公司急需资金,保理公司就增加了应收账款购买的服务,先把钱给客户,然后自己在慢慢收,这样可以收两份钱。

国际上保理业务主要是商业保理公司做,主要做的也是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很少是做融资业务的,因为融资业务风险高,对保理公司的资金实力要求也高。但是在国内,一开始就是银行在做保理,而且一上来就把他当做一种新的贷款产品,把应收账款当成质押品来看待,于是就这样延续下来。其实这种把保理当贷款的思路是错误的,实际上银行跟客户签的保理协议都是符合保理规范的,是一种应收账款转让协议,不是应收账款质押协议,但是我们很多银行把保理当做应收账款质押来做,甚至还叠加应收账款质押协议,这根本是自相矛盾。

保理分为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两种,保理真正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提前收回销售款和美化报表,也就是无追索权保理,之所以能美化报表就是因为保理是转让应收账款,这样企业可以在报表中减掉应收账款,增加现金,如果做成有追索权保理,也就不能在报表中减掉应收账款,达不到美化报表的作用,而且还要增加短期负债,使报表更难看。我们身边所有的银行做的都是有追索权保理,保理业务的价值并没有被真正体现。

保理业务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适当忽略借款人的准入标准,因为还款来源是买方,不是借款人,所以就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实际上整个供应链金融的产品体系都是抛弃抵押担保解决融资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二)预付类:未来货权融资模式

很多情况下,企业支付货款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往往不能收到现货,但它实际上拥有了对这批货物的未来货权。

未来货权融资(又称为保兑仓融资)是下游购货商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用于支付上游核心供应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付货物的款项,同时供应商承诺对未被提取的货物进行回购,并将提货权交由金融机构控制的一种融资模式。

未来货权融资是一种“套期保值”的金融业务,极易被用于大宗物资(如钢材)的市场投机。为防止虚假交易的产生,银行通常还需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机构对供应商上下游企业的货物交易进行监管,以抑制可能发生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谋给金融系统造成风险。

举个例子,某生产企业的一个经销商想拿一批货,为了降低成本必须达到一个量级才能获得更低的价格,但是手里没有这么多现金,那可以试试保兑仓,银行、生产企业、经销商签个三方协议,银行给经销商贷款60%,直接支付给生产企业,生产企业承诺根据银行指令发货,这个时候经销商已经那到货权,价格也锁定了,可以放心去销售,生产企业也不用准备出这么多货,慢慢生产就可以,但是钱已经拿到了,经销商卖一部分手里的货拿到现金,交给银行,银行通知生产企业按约定数量发货给经销商,经销商慢慢卖。这是一笔多赢的买卖。

如果经销商是弱势群体,费用都由经销商出,如果生产企业是弱势群体,费用由生产企业出。

(三)存货类:融通仓融资模式(商品融资)

很多情况下,只有一家需要融资的企业,而这家企业除了货物之外,并没有相应的应收账款和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此时,金融机构可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对其进行授信。融通仓融资模式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经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估和证明后,金融机构向其进行授信的一种融资模式。

这个模式比较简单,最重要的是对商品种类和监管机构的筛选,易变现的大宗商品,加上靠谱的监管机构,可以部分忽略借款人的素质,也是贸易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产品集合,最理想的效果当然是一家银行可以控制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当前几家大银行都在打造这样的架构,通过强大的网络系统和网点覆盖是完全有机会实现的。但是其他中小银行在这方面就存在天然劣势,但也不用担心,供应链体系是有“七寸”可打的,其中之一是物流,一个物流企业可以覆盖若干行业的供应链,抓住物流企业就能抓住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乃至现金流。

现在已经有很多物流企业开始自己做金融,对于银行来讲,这其实是非常可怕地竞争对手,只要有人给他足够的资金支持,打通一个供应链是没问题的,有些物流企业可以自建供应链信息平台,把自己的客户整合到平台上,提供金融服务。

另一个七寸就是销售端,不要小看销售端,离现金最近的才是最有话语权的,在一个供应链上最苦的是最顶端原材料供应商,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产能过剩的时代,你能把产品送出去就不错了,等下下游把最终产品卖给消费者,那现金要经过千辛万苦才能流转到你的手里。所以抓住终端,抓住离现金最近的环节,把产品做进去才是最安全的。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行业数据和资源,更有效的向生态圈或产业的各类型公司企业放贷,并且有效控制风险。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绝对是一场最好的春雨,毕竟从银行拿到授信与贷款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现在各类机构与公司都蠢蠢欲动,利用大数据与行业或平台资源来增厚利润无疑是非常诱人的选择,而在以前金融是银行的“皇家饭”,是一般企业所不敢奢望去从事的业务。

从目前A 股市场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阿里京东模式:主要利用平台上交易流水与记录,甄别风险评测信用额度进而发放贷款,除了赚取生态圈上下游供应商的利润,也促进生态圈健康发展。而在整个模式中,公司是整个交易的核心,除了掌握数据,也能牢牢把控上下游的企业,属于强势的一方。A 股上市公司中,具备有这种条件和优势的还有苏宁云商。此外,大力发展“商旅金融”的腾邦国际,向下游中小机票代理商发放贷款的模式,亦可算是互联网+商旅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2.行业资讯门户网站转型做供应链金融:A 股上市公司上海钢联,便是利用前期钢铁行业门户网站的优势,进行业务拓展与延伸,利用平台优势做电商并拓展至供应链金融,为平台上的钢贸商解决资金问题。去年的大牛股生意宝,也可算是这类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三六五网是从做房产垂直类门户网站转型将业务延伸,推出的安家贷,亦可算宽泛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种,也是利用其平台用户资源来开展业务。

3.软件公司转型:企业运行管理需要的ERP 或各类数据软件公司,目前也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大战中来。如上市公司用友网络,是国内ERP 管理系统的佼佼者,互联网金融是公司三大战略之一。数千家使用其ERP 系统的中小微企业,都是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上参与的一员。汉得信息与用友的模式略有不同,汉得的客户均是大型企业,而其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将会是其核心客户的上下游。

4.物流公司: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上,物流公司是参与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方,在互联网+时代,物流公司凭其在行业常年来上下游的深厚关系,转身从事电商进而延伸至供应链金融业务。典型的上市公司有:怡亚通和瑞茂通。

5.传统公司的华丽转型变身: 传统的企业,最了解的是产品,通过产品变现是最传统主流的商业模式。在新的互联网浪潮推动下,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被互联网公司变为一个个入口,不知不觉被“免费了”,使传统公司如临大敌,急寻转机。供应链金融便被传统公司普遍应用来增厚利润率。上市公司均可算是各自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的深厚行业背景、资源、上下游关系不言而喻,利用行业背景开展供应链金融可算是水到渠成。A 股上市公司中,目前有嘉欣丝绸、智慧能源等。逻辑均是利用多年来经营的行业资源并且深入了解行业的风险与状况、从行业老大哥变身为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角色,为难以获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牵头或者帮其融资,对上市来说是赚取金融利润,对行业来说,是帮扶中小微企业继续生存,对国家来说,是带活一个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为产业转型有效提供了弹药。

四、供应链金融的实现

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应用,关键环节是信息流、物流、现金流,是服务中小企业的有效工具,无论是从核心企业入手,还是从物流公司入手,或直接针对中小企业,都能使中小企业获益。而三大因素中目前最缺乏基础条件的是信息流,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达成,与中小企业建立持续完整全面的信息互动渠道是当前银行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涌现出大量颠覆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和工具,但却少见深耕中小企业经营数据积累提升透明度的拳头产品。

未来我们积极看好供应链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巨大金融能量,由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0 万亿,预计到 2020 年可达近20 万亿,存量市场空间足够大,也可以诞生出许多伟大的公司。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