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aaS指标,我有几句风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春阳 SaaS聚义堂 2017-04-11 08:22:52

常言道,如果你无法衡量(measure)它,你就无法改善(improve)它。

这话说的不错,但可惜只说对了一半。

讲SaaS指标的文章没有100篇也有50篇,很多公号自媒体都编译了不少国外的干货,列举了无数SaaS公司应该衡量的指标,CAC啊、LTV啊、MRR啊、NPS啊......令人眼花缭乱,但这些指标到底哪些该量、哪些不该量、什么时候量,大多数人可能心里都没数。

本文无法解答所有这些问题,但倒是有几句风凉话,或许能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blob.png

宁可不量,不能错量。

上一篇文章《震惊!SaaS公司第一次接触客户就做这样的事情》中,春阳吐槽了几家主张OKR的SaaS产品,并随后在上海组织了第一次聚义堂线下聚会。我意外的发现,好多堂里的兄弟都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那就是如何制定各部门的精准OKR,并依此进行业绩考核和员工激励。

其实这就是一个管理层面的指标衡量问题。会上的3位CEO分别分享了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无一例外都存在一个问题:

无法聚焦各部门之间的Objectives(目标),比如技术和市场的OKR完全不在一个路子上,导致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其实何止是我们这些凡人会遇到这些麻烦,强如Pinterest这种公司,他们家的产品负责人Sarah Tavel回忆起当年成长过程中犯过的那些错误,背后也是阵阵发凉。他举了一个让春阳强烈有同感的例子,和聚义堂会上CEO们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

故事是这样的。当年他们的增长团队曾经设定了一个objective:提升月活。

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增加线索,提升月活,提高装机量,减少bug数......无论是市场部门还是技术部门,这类objective似乎成了万金油,谁来定OKR都可以来这么一发。

这看起来没毛病啊。

有了这个objective以后,增长团队就开始拼命的往产品漏斗里头灌新用户,带来了非常多的新增注册。

结果呢?月活当然是增长了。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个漏斗真“漏”了。上面源源不断的带新,但下面也风风火火的流失。

为什么?

因为和增长团队(growth team)制定的objective有所不同,产品团队(product team)制定的则是服务好现有的用户,提高粘性,让他们留下来。但没有人负责让新来的那些人变成活跃用户。

这tm就尴尬了。

单看两个部门制定的objective都非常nice,但就是勾搭不到一块儿。

Pinterest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果断的将objective改成:提升7日活跃用户的数量,很显然,他们想把新来的菜鸟们都带起来。

两个部门的objective算是拉成一条线了,周活跃用户显著增长,这次他们不仅仅要带来新线索,并且从注册到进入主页面、看到第一个动态,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人看着,确保用户用好、用爽。

Pinterest的用户体验和口碑就是这么来的,无外乎他们能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10大品牌之一。

但如果我们track和measure的是一个毒瘤指标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我们制定了一个让公司看起来很不错但却不太对劲的指标,并开始全力track,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试图优化它,然后呢?

是的,然后你发现指标增长了。

仅此而已。

我们和Pinterest的差距,可能就在这些我们自以为是的指标身上。

没到量的份上,量了也是白量

那么可能有人说了,春阳老师,有些指标的确不保险,我们能不能抓几个关键的不会出错的指标练练?

当然可以。但是要慎重,尤其是那些成立没几年的公司。

我们来捋一捋。SaaS里头最老生常谈的指标是哪一个?CAC?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获客成本这个梗。

做SaaS的都知道,产品憋出来第一个MVP,通常要1~2年,这产品出来到第一个付费客户到手,可能又得大半年,那么这个CAC怎么算呢?假设客户付费一个月10w,整个管理团队花了将近2年时间才拿到第一个客户,考虑到一年团队大概烧个100w,所以这个客户的CAC就是200w。跳失率呢?木有,那就是0。LTV呢?无限大,因为客户还没走人。销售周期?大半年。第一个月的营业成本?差不多20w。毛利率呢?-100%......

可能你会觉得春阳我举的这个例子过于极端,但实际上这就是一家叫做Krux的SaaS公司的真实情况。很多SaaS公司其实处于“温和的极端”状态,虽然没有极端的这么明显,但算出来的指标状况根本不符合实际业务情况。如果指标不能够被精确的计算出来,那么它还有什么参考价值呢?而这正是大部分初创SaaS的状态。

所以如果你看到你们家的财务指标和Krux一样一塌糊涂,请不必惊慌,这极有可能是因为你们的客户量和业务量还不够。如果你的投资人因此与你擦肩而过,也不必心痛,因为他们并不是前期投资者。

我一向不提倡早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过多关注指标这玩意儿,这个准则在面向大企业的SaaS中尤为适用。但如果你面向SME提供解决方案,你的销售周期更短、产品服务更轻量,容易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业务数据,那么多关注财务指标并不是一件坏事。这里的“大量”,多少才算呢?

起码300家吧。

在300家付费客户之前,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指标。可能这几句风凉话的效果要比指标更好些。谁知道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