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业互联网+的“打怪升级”之道

世界经理人 世界经理人网站 2017-03-10 09:24:26

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在服装行业的应用已经走得越来越稳健。《世界经理人》杂志就服装行业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实践应用问题,与中国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主任李克鹏先生进行了对话。

Customer to Manufacture

产业互联网,在早期的概念称之为工业互联网。2013年,工业互联网联盟成立,互联网+工业的发展模式开始起步。随着国家对互联网与产业结合的重视,大批的科研机构、专家开始投入对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钻研。

传统产业的升级之路,是企业慢慢摸索出来的。以服装行业为例,许多企业都面临产能过剩、也就是库存的问题,“中国的服装厂三年不做衣服,中国人都不会缺新衣服穿,”李克鹏非常幽默地说到,这也决定了服装行业必然将从大规模批量式的生产向定制化生产的模式转变。“以前,一提到个性化、定制化,大家就联想到高端,比如,一套定制西装要上万、甚至十几万。”而现在,这个状况将被彻底打破。大数据、云计算的现代化手段,能够让这种大规模的定制成为可能。同时,供给侧改革的战略也需要找到一个好的落脚点,不管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人力、物理、财力上都以最低的成本,来寻求发展。

Customer to manufacture的概念就是让企业改变观念,围绕消费者需求来研发。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让消费者参与到整个供应链中来。比如,研发设计上,消费者对款式、搭配、风格上提出需求,让需求驱动生产的价值链。

“细胞组织”的管理模式

对于传统民营企业而言,用高端的机器人,成本过高。李克强认为,企业不能仅仅依靠智能制造,而要以数据驱动和管理的手段,在原本的流程上进行优化,用软件来帮助企业将整个价值链打通。企业需要搭建数据库、数据模型和数据算法,这将是未来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而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的融合应用。

对于服装行业,当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得以实现时,企业每天能够完成3000套服装,但是每件都不一样,在这样的基础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当企业完成了生产模式的转变,回归到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时,需要特别注重对人才的保护,当智能制造逐步替代人的岗位时,企业需要对做出正面绩效的员工进行保护。因为人始终是组织中的“细胞”,唯有健康的细胞才能生成充满活力的系统。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