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台+"产业生态体系 加速制造业数字化产业供应链转型

翁航 托比网 2021-10-08 14:25:35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可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得到全新动力,制造业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以及AI等时代信息技术,可全面促进工业互联网时代发展工作,构建出“平台+”产业生态体系(以下简称“产业体系”),让制造业向数字化产业供应链的转型进度得以提速。文章从分析当前制造业发展环境出发,对平台+产业体系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阶段、两大基础要素进行阐述,再结合转型进展与现状分析,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以快速构建“平台+”产业生态体系,达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生态体系;互联网技术;制造业;数字化产业供应链;企业战略

前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主要支柱是制造行业,对其进行数字化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制造业向数字化方向进行转型过程中,产业体系为其提供有力支撑,有益于建设出人、机、物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全面促进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之间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进程。由此,我们应紧紧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机遇,将制造业高品质、高水准发展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不断深入研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工作,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微信图片_20211008142619.jpg

 一、当前制造业发展环境

(一)协同化发展

现阶段“产业体系”这一概念得到制造业界广泛认可和实际运用,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展的分布协同化发展环境应运而生,制造业整体发展模式从串行异构逐步向协同化发生转变,可有效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研发时间和成本投入,借助于创新驱动力使制造业当前发展模式更加具有个性化。

(二)智能化生产

“平台+”直接面向企业、生产、材料、员工等多项制造要素,借助建设精确、实时的信息采集系统对线管数据开展分析,达成生产闭环控制体制,进而使制造资源可以精准配置,全面提升制造生产工作中的精细、灵活、柔性程度,让企业生产工程中具备智能化的重要特点。

(三)延展性服务

制造企业借助于“平台+”产业体系,可以实现对生产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检测,并且还能够对用户进行远程指导,提供运行维护、故障分析等增值类型的服务,同时还能够和金融行业达成跨行业合作,依据产品特性开发出融资租赁等相关业务,使得当前制造业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范畴都得到很大拓展。

二、“平台+”产业体系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阶段

传统生产制造型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转型,要实现生产一体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一体化”。

首先是装置设备的一体化,即联合生产装置,以及配套的各类环保、能源装置,必须具备一体化的关联性。生产中控大厅中管控的装置除了主产品产线装置外,还有辅料装置,以及很多的风、水、电、气等生产准备设备。实际上,想要完全协调一致配套地实现生产过程联合装置的密切吻合,必须把各个生产线单元装置整合成一个系统,建立一个大型的中央控制室。

第二个是网络物联一体化。从总部到各个分工厂,从控制层面到安全层、到视频监控层、到管理层都是相互牵制关联的。而它们从功能上看各自又是独自系统,网络必须各自独立。

第三个是信息系统一体化。各个信息系统之间流程和数据是相互关联的,各个不同的应用系统的数据有着密切的先后关联关系,需要集成与协同处理。

第四个是数据关联一体化。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消除数据孤岛、打破数据屏障,比如化验室品质管理系统LIMS、计量过磅统计管理等各个数据的异构通讯和整合关联,实现统一数据共享平台。

第五个是管理流程一体化。从工厂的生产调度集中管控中心管理流程,到以能源和装置产能计划为中心的MES系统,以及生产资源计划为中心的ERP经营管控系统,管理流程在不同维度,它的流程是不一样的,需要统筹兼并的协同作业。

第六个是平台共享的一体化。不管是企业经营管理平台、行政办公管理平台,还是生产控制平台、安防监控管理平台,各个平台上的各应用系统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关系,中控管理需要共享并灵活切换。

三、“平台+”产业体系的数字化两大基础要素

产业体系的平台化转型中,数字化、智能化体系有两个基础的要素:第一个是主数据与监管体系的统一,如果这个没有统一,那么之前说的统一平台之类都很难实现。第二个是流程和智能化技术的统一。在建立企业的时候,要敢于打破现有传统观念。这里就会涉及到创新性作业流程以及智能化技术的颠覆性应用,是否从原来的输入、输出、活动、对象、客户、价值、资源和风控这八大流程要素框架中脱胎换骨出来,设计出适应数字化运转的公司经营模式。

总之,在产业体系的平台化运作转型过程中,企业要拥抱数字化,就要将观念、体系、流程全部以数字经济的思维模式加以改变。基于这样的一个构架,从企业基础装置和作业流程上来说,有三大数据交互核心是关键:数字化的集成设计工具、数字化的移交平台工具、数字化工厂的标准规范。

四、转型进展和现状分析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数字化转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产业互联网平台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成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能否实现的基石。如果说改变生活方式的是消费互联网,改变社交方式的是社群互联网,改变生产方式的是工业互联网;那么,在数智科技条件下,能够将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贯通并实现“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的则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产业组织创新,中间层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基底则是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产业互联网作为数智科技条件下的产业组织者,依赖于多创新主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当前,大量产业互联网还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重识产业互联网技术的逻辑、资本的逻辑、商业的逻辑、产业的逻辑、生态的逻辑,以便更好地服务数字化转型与产业组织创新。

尽管“互联网下半场”并不足以完全反映新一轮业态创新、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但的的确确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诸多新技术中脱颖而出,并对产业革命与产业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互联网上半场”更多的是借助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上走,打破人们生活方式、企业经营发展、产业组织发展的时空局限,产生更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消费体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和泛在,甚至有些产品和终端成为人的“第六感官”;企业从区域小市场到全国大市场、国际大市场,在一个细分的“长尾市场”就可以做的足够大;产业发展则从大企业的中心化,到平台企业的去中心化然后再中心化。更进一步而言,互联网上半场更多是借助“互联网+行业”的模式,涌现出了很多B2B、B2C、B2B2C平台企业,这些平台企业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越是一些并没有充足行业经验、产业基础、市场惯性的人或企业,越容易成为互联网上半场的先锋。

“互联网下半场”更多的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虚拟空间向智能终端中嵌、从智慧感知到智能运用,最终用供需两边通吃、跨界融合的产业思维打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组织方式与增长方式。如果说“互联网上半场”是通过2B、2F最终2C,从信息经济到平台经济;那么“互联网下半场”既可以通过2F、2B搞工业物联网、产业互联网来改变生产方式,也可以通过2C从改变消费方式到改变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贯通,生态经济成为平台型企业的重要发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底盘强大的行业+互联网,并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才能成为新一轮业态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所以,互联网上半场是借助C端流量、市场需求反向配置生产资源,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在互联网下半场,不是单纯地搞改变生产方式的局域网、封闭的工业4.0,也不是单纯地进行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而是在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的基础上,再造新型产业组织方式。

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平台公司,被有的人分为“C端业务”、“B端业务”,前者被视为消费互联网,后者被视为产业互联网。如今,狭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是指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资源等行业优化作用,通过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推进产业发展,带来全新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服务体验的产业形态。而广义上的“产业互联网”,则是面向生产者、消费者等用户,通过在社交、体验、消费、流通、交易、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敏捷供应、提高消费体验,最终将生产方式(技术构成+组织方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与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社交模式+消费体验)全面贯通的产业形态。当前,产业互联网已成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涵以及重要途径,但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迷雾,因而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实践还存在不少误区。

创业成长、企业发展、产业创新等价值再造,核心是把握生产与消费的新趋势及其相互的关系。在以往工业经济与商业经济条件下,生产主要提供的是工业品、消费品,产生了很多制造商、供应商;消费往往讲求客户、需求、营销网络等,产生了很多代理商、采购商。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以正向为主(生产决定消费)、反向为辅(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的链条式的供应关系,工业与商业、生产与消费以及行业与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界限,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产业价值链的存在。伴随互联网经济崛起,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平台模式的推广应用,生产供应方式逐步从工业品、消费品向消费互联网、社群互联网,再向产业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方向发展,在此条件下出现了大量电商平台、APP、云平台等。与之相适应的,在消费端、客户端上越来越强调流量、终端、社交、数字、内容、场景、体验、触点网络等。

在此背景下,大量介于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商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平台型企业涌现,打破了以往卖方与买方、上游于下游、供应与消费的关系,甚至成为新型产业组织者、商业生态建设者、开放创新生态建设者等。这其中,很多产品(服务)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服务),有的是新场景、有的是智能终端、有的是社交生态等;很多产品(服务)的交易关系从F2B2C转化为B2B、B2C、F2C、F2B,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客单越来越批量、供应越来越敏捷,甚至出现了用户深度参与生产的前道环节等;而很多产品(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起到了一定的产业组织作用。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超越时空局限、锁定技术门槛、重塑产品形态、穿透商业疆域、走出企业边界、跨越产业界限,其顶层设计是站在产业组织的高度上,根植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在“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中间件下把产业重新做一遍。

在政府、研究单位、院校以及制造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协作下,我国当前“平台+”产业体系在建设中取得良好成果,具体如下。

(一)产业互联网平台愈发完善

首先,平台规模得到一定扩展。互联网平台发展至今,平均设备连接数已经超过69万,工业协议兼容数目超过125个,并且工业模型数量已成功突破1110个大关。其次,平台应用层面更加深入。现阶段产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延伸到机械、化工、钢炼等30多种行业之中,使得制造业整体体系质量、效率以及动力得到全面创新改革。最后,平台安全性具有良好保障。我国现阶段已经建设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产业企业三方面联动安全监管系统,服务企业超过9万个,产业互联网相关平台超过130个,已经全方位制定出互联网安全检测处理体系[3]。

(二)信息体系更加健全

产业互联网平台拥有状态感应、实时分析、有效决策、准确执行等闭环体系,以保证数据能够自由流动为前提,促进物料、资本以及人才等相关资源的全面改善。首先,其能够让信息采集水平得到提升。随着当前产业互联网平台得到广泛部署和使用,也使得制造业设备数字化迭代进程加速,从而让信息采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次,还能够有效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当下5G、IPV6、软件定义网络等诸多新型网络科技不断发展,让制造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体制得到健全发展,使其具有低网络延迟、可靠性等特点。最后,可显著强化数据分析功能。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新型技术之间持续融合,可以全面发掘出数据内在潜力,在不同场景加以运用,可让资源分配整体效率得到全面提升[4]。

(三)融合技术应用层面不断深入

首先,当下量化融合标准体系得以优化,至今共计颁布5条国家级标准和1条国际化标准。其次,两化融合制度贯标得以不断进行,引导企业数已超出15万家,使企业能够进行两化融合自我评断工作。最后,试点示范项目持续增加。至目前为止,共计遴选出184个制造业和互联网技术之间结合发展、138个服务式制造、301个智能化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新型产品的开发,不断衍生出新型产业,进而提高经济社会创新水准以及完善产业结构[5]。

五、未来工作展望

(一)借助政策支持,优化顶层设计

首先,政府部门应出台针对大数据、互联网以及AI等新型时代技术和制造业创新结合的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制造业和互联网平台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机制以及体系方面问题。其次,要规划出制造业数字化产业供应链转型未来三年的具体方针,让企业在开展数字化产业链转型方向得到指引。最后,还要积极制定出关于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协同等相关工作规范[6]。

(二)致力于平台建设,全面发展“平台+”产业体系

首先,要跨行业、跨领域选择出优质企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制定出一系列可复用、推广的平台解决方式;其次,要确保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相关工作得到有序开展,进而建设出能够相互嵌套和具有集成创新特点的平台体制。最后,着力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全面建设平台体验试点以及示范基地,促进平台应用能够由点至线、由线至面[7]。

(三)深入融合运用、加强数据深度赋能

首先,要结合工业大数据、信息物理以及制造企业云等方面,不断促进互联网平台和制造业之间融合、制造业智能化等试点示范。其次,还要聚集产学研发等多方面力量,攻破核心技术难关。最后,参考《数据管理评估模型》具体规范,通过贯标评估方式切实提高制造企业数据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生态建设,创建产业和谐发展环境,充分借助于创业板以及科创板等相关政策扶持,促进“平台+”产业体系发展,实现制造业向数字化产业链转型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产业体系,使制造企业之间达成发展共识,在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产业内部利用平台开展深入合作、协同发展,进而让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得到提速,在我国向制造强国发展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余东华,李云汉.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创新——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链群生态体系为例[J].改革,2021(07):24-43.

[2]刘畅.许宪春:数字化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J].中国经济评论,2021(02):36-37.

[3]冯伟.构建“平台+”产业生态体系  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J].软件和集成电路,2020(09):76-77.

[4]高山. 激发工业数据资源要素潜力  构建数字产业化生态体系[N]. 中国电子报,2020-07-03(003).

[5]徐建华,孙虎,董炳艳.我国应急产业培育模式研究——论打造两大应急产业生态体系[J].中国软科学,2020(06):22-29.

[6]龚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以河南工业转型升级为例[J].决策探索(下),2019(11):12-14.

[7]潘慧.中大创新谷:创建“六众”平台体系  为产业创新提供生态孵化服务[J].广东科技,2018,27(08):34-38.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