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新发展;电商与工厂直连,互联网如何智造中国?

罗超 2018-05-18 18:26:24

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重”,不只是从线上走到线下,而是在从“比特世界”深入到“原子世界”,工业互联网的兴起,更是让互联网从“轻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工业”。

工业互联网2018年加速落地

工业4.0、智能制造、中国智造,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到了今年正在加速落地。

2015年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工业互联网的引子,去年11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了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明确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的行动纲领。

今年,A股监管层对券商作出指导,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四个行业若有“独角兽”,立即向发行部报告,符合相关规定者可以实行“即报即审”,“高端制造”正在得到更多支持,这正是世界第一制造巨头富士康可以光速IPO的原因所在。

富士康的招股书已基本看不到“代工”二字,整个故事都是“智能制造”,募资用于的八大项目都与智能制造密切有关: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高效运算平台、数据中心、5G和物联网解决方案、智能制造等等。而从2015年到2017年,富士康的研发费用也一直在增加,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75%、2.01%、2.24%。无独有偶,日前在中国上海设立分公司的特斯拉,在汽车制造环节同样是倾向于应用机器而不是人工,大量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让特斯拉工厂与众不同,它成了汽车智造的领先者。

从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工厂升级到技术驱动的智造平台已是制造业的共同选择,在科技大佬关于“机器是否取代人”的讨论甚嚣尘上时,制造业正在大量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新技术,转型智能制造。

一直是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贸易战后中国会更多地进口,会加大对世界的开放,更多“特斯拉”会进入中国,给本土制造业带来威胁;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一直面临的产能和外贸过剩问题也需要解决,抓住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走出口转内销的路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要走好这条路同样离不开智造智造。

智能制造的兴起、贸易环境的变局,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燃眉之急。

智能制造成互联网巨头的机会

说到智能制造就会想到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工业是一个很泛的概念。不过既然有互联网这个元素,智造制造自然离不开互联网巨头的支持,也可以说它是互联网的机会,互联网主要在两个方面与工业互联网结合。

一个是技术支持的角色。

工厂要智能化,就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而这些技术,正是互联网巨头所擅长的。去年3月,阿里云在深圳推出了ET工业大脑,可以让机器能够感知、传递和自我诊断问题,目前阿里云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已应用在协鑫光伏、中策橡胶、恒逸、中国华能、飞利浦、吉利汽车等等制造巨头,助力他们提高产品良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腾讯云、百度云在智能制造上也有一些布局。简而言之,互联网公司成了制造业的送水人,前者给后者提供IT基础设施、AI算法、物联网连接能力等等技术服务进而获取价值。

另一个是制造保姆的角色。

电商平台连接了亿万消费者,“前店后厂”的模式被改变为“工厂制造、互联网销售”,电商巨头对中国制造的价值就是渠道,销售越多对工厂越有利。不过,传统电商模式在驱动制造业上已经遇到瓶颈,GMV增速下滑,同时电商平台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也不断压缩制造业的利润率,工厂卖得多不见得赚得多,电商平台正在想法来改变这个窘境。

它们不甘于只做渠道,在智能制造的潮流下尝试绕过商家品牌,将消费者与制造业直连,网易严选、小米有品、淘宝心选、京东京造,这两年兴起的电商品牌,都是类似模式。它们的出现抓住了中国制造产能和出口过剩后出口转内销的动机,以及丁磊口中所谓“新消费”的趋势。与云计算平台比这些电商平台更像是制造业的“保姆”,不只是提供技术支持“送水”,而是提高制造价值“喂奶”。

网易考拉去年9月上线了全球工厂店项目,与优质工厂直接对接,工厂只需要注设计与生产,市场测试、渠道推广和营销都由考拉负责,它帮助工厂成就自身品牌。而网易严选则是借助于优质工厂的能力来做严选品牌,一边连接消费者,通过品类精选和品质控制让大家以更少的钱买到更有品质的商品;一边连接工厂,采取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方式,委托国内垂直领域优质代工厂进行生产加工,并进行“买断制”,去品牌、强品质、性价比成为网易严选的核心模式,对于工厂而言则实现了缩短供应链各项环节,从下单、生产、检测、物流到客服都被统一协调,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提高制造效率,给予制造业更多价值。

12.jpg

米家有品则围绕米粉,结合小米科技属性,一些品类采取跟严选类似的ODM模式,另一些则采取开放平台模式,米家负责的只是选品;淘宝心选和京东京造目前还在试水阶段,阿里和京东目前最核心的模式依然是连接品牌和消费者,而不是直连工厂。

电商与工厂直连的模式,或许会成为C2C、B2C自营、B2C平台和社交电商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商模式,网易最新一季度财报显示,电商业务净收入为37.32亿元人民,同比翻番,已成为仅次于游戏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网易严选、网易考拉全球工厂店、京东京造、米家有品,各种“工厂电商”模式兴起,电商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出口转内销的救命稻草和抓住消费升级的重要机遇。网易严选2018年发展计划的一个举措就包括,加大供应链整合的力度,提升供应链效率,助力中国制造。

电商平台与工厂直连解决选品和销售问题后,自然可以升级自身技术能力,给制造业提供更多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从“制造保姆”变为“送水人”。事实上,目前网易严选已经通过互联网技术,例如信息采集技术、高清摄像头技术、机器人技术,来帮助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

智能制造时代到来,工业互联网的改变不只是对工厂本身,从设计到制造到消费的每一个供应链环节,互联网为主体的新技术都在发挥作用,进而促成制造改变。

电商平台如何更好地抓住制造新趋势?

中国制造正在变局前夜,通过智能化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良率是趋势,同时,与电商平台协作来满足用户日益显著的个性化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消费升级下用户追求个性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商品消费,唯有定制可以满足个性化的产品需求,C2B和C2M正式制造业“定制化”的模式代表,两者的不同是,工厂与用户之间是否隔着商家。目前电商平台主要有如下探索:

1、定制生产线。

阿里一直在C2B上尝试,早在2014年阿里就包下了美的、九阳、苏泊尔等十个品牌的12条生产线,专为天猫特供小家电,阿里通过所掌握的数据以及分析成果,去指导这些生产线的研发、设计、生产、定价。不过,跟网易让大牌供应商直面消费者不同,阿里用户购物时不会看到这些工厂。

2、规模化定制。

网易严选和网易考拉工厂店更像是C2M,从消费者到制造工厂,网易向流水线定制商品,比如网易考拉的全球工厂店平台,就是基于大数据预先判定投入市场的方向,指导工厂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去验证,投入风险更少,产出效率更高。网易严选则是基于用户画像和订单大数据去分析市场需求,再进行品类规划和产品定制,最终直接销售给精准的目标消费者,这套生产系统未来会开放给更多制造业。

13.jpg


3、个性化定制。

在C2M上做得最彻底的是必要商城,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是购买商品,而是定制商品,用户定制后会看到生产周期,等待一段时间后收货,阿里和网易的做法则是先摸清楚需求,再进行定制生产,借助于弹性供应链能力,规模可以不断调整,用户下单不用等待生产。

最彻底的定制生产模式,应当给消费者绝对的定制权限,用百度百科对C2B的解释就是,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和价格,或主动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和定价,产品、价格等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企业进行定制化生产。然而,如果让每个消费者都来定制商品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个性化与规模化之间往往是矛盾的,个性化过度会增加成本。如果厂商需要为每个人制作一个特定的产品,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大幅提升,一些浅层的定制例如名称雕刻由于有成熟的技术尚能应付,但一些复杂的定制就只能在单品利润很高的家居这样的行业才能实现了。

4、预售式定制。

还有一种做法是预售式定制,先收集足够的订单再进行规模化生产,比如众筹、预售诸多模式,但都要求消费者等待更久,而用户在购物时大都不愿意等待,这也不是主流模式。

“生产线定制”和“规模化定制”已占上风,网易严选和网易考拉工厂店、阿里承包生产线,本质上都是摸清楚特定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他们进行商品定制,进行买断也大幅降低了制造商的压力。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控制定制产生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满足特定群体的共性需求。这种模式最难的地方是,只有分析好用户、提炼出需求才能真正给他们定制出好的产品,正是因为此目前网易等玩家都不强调SKU数量,而是精挑细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帮助平台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进而实现更精准的需求把握,在产品设计、制造、定价、营销上更具针对性。

14.jpg

相对阿里的生产线定制而言,网易的“严选”模式优势更明显,它不只是实现了规模化定制,同时压缩了供应链环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将价值直接回馈给制造业和消费者。正是因此,网易的严选模式也被阿里、京东、小米跟进,他们都推出了类似的“严选”模式,为一些挑剔的用户筛选品类,同时也直供来自工厂的商品。

新制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各种名词都表明中国制造业正在借助于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出口转内销、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电商平台进行定制合作,客户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不大幅增加工厂的制造成本。如果这样的模式可以复制开来,中国制造业或许还会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