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卫哲:农业B2B是万亿级赛道,但想做超级跑车的企业,通常车毁人亡

佚名 2016-08-22 08:11:53
农业  卫哲  

前 序

2013年4月份,我第一次见卫哲,那是一场关于“B2B”的电商大会,他压轴演讲,声音平稳缺少抑扬顿挫感,而观点娓娓道来,却异常清晰深刻。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他强调传统企业转型要重视80后、90后群体的崛起,所以他说“只有80后甚至85后在企业里掌权的时候,B2B的春天才会来临……”

卫哲:“80后已有36岁,85后也都三十而立,基本上成为一个公司中层以上干部,他们有一定的决策权,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使用习惯、信任度和接受度比5年或者10年前高了很多。”

我相信,成功企业家看未来,一定有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这套逻辑决定了他用什么眼光看趋势,用什么战略战术打市场,相比而言,卫哲在农业上的布局显得没那么急躁,甚至多了几分淡定和自信。

同年,我有幸认识了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少群先生,第一次了解到这家企业的实力和伟大,惊讶它竟然掌握全国近40家大型农批市场(海吉星、上农批等),几年前就在布局农业电商,涉及B2B、B2C、O2O、中央大厨房、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后来陈董和我聊到中农网(隶属“深农股”),才得知卫哲离开阿里后也成了农产品人,当时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没搜到几条。

卫哲离开阿里后一直涉猎投资领域

  • 2011年9月,成立嘉御基金,首期募资2.5亿美元。
  • 2012年嘉御一期携1.9亿元战略入股中农网(隶属“深农股”),获得30%股份,这是卫哲离开阿里后的第一笔B2B投资。
  • 2015年,嘉御二期募资超过12亿美金。

至今,嘉御基金已投资了近30个项目,部分已成功退出,有的上市,有的被重金收购。

五年前抱憾离开阿里,梦想却在继续

卫哲说他带着遗憾离开阿里巴巴,最大遗憾是“当年,阿里巴巴的B2B还是停留在信息交流平台,尽管尝试了速卖通等外贸交易业务,但对整个阿里来说,是信息平台而不是交易平台的烙印到今天也没有抹去”。

虽然离开阿里,但卫哲并没有放弃B2B梦想,于是开始寻找能够把B2B交易做成功的企业,“中农网”便是他第一家B2B的实验场,而这家企业也是他投资了近30家企业中唯一兼任董事长的企业,足见其情愫。

三年来,中农网低调前行,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位隐形冠军。

卫哲:“我们已经实现千亿级别的交易额,百亿级别的营业收入,过亿级别的税后利润,这三个指标是我们在所有B2B电商里面只有第一,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个冠军变成显形冠军”。

7月14日,卫哲在中农网生态圈战略发布会上进行了“娓娓道来”的演讲,演讲内容由新农商学院创始人辛巴整理和精编。

blob.png

成功企业为什么失败?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请你看一段视频,这是一段关于企业“成功和失败”的精彩演讲(来自TED),他分析了200家企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但结果却出人所料。

本篇文章和这个原因将有非常神秘的关系

 看完本篇文章,再回头琢磨下这个视频


blob.png

卫 哲

前阿里巴巴CEO

嘉御基金创始人/中农网董事长

*演讲正文*

一、B2B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投资逻辑

1、天时:经济下行做“存量”,效率至上

>>>>

B2B和B2C不一样

B2C有了互联网,对很多行业来说是做大蛋糕,做增量,B2C很多业务是刺激消费带来的增量经济,包括电子商务进农村谈到的“消费品下乡”,很大程度上是做增量。

B2B不是一个增量经济,而是一个存量经济。

>>>>

为什么天时到了

中国经济非常好的时候,所有行业都在增长的时候,只要关注增量经济就可以了,但随着过去三五年来,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变大,增长不再像以前这么乐观,所以存量经济提高效率就变得很迫切了。

比如,我们投资的另外一家企业“房多多”,它做了三年做到四五千亿规模,在房子不愁卖的时候,真的没有“房多多”什么事,它根本不需要电商平台,因此当房地产是增量经济的时候,电商也没有太大价值,但今天的房子难卖了,要开始做存量经济的时候,电商的效率就变得很关键。

纵观今天的产业环境,天时到了。

2、地利:产地和销地分离,注定B2B有生存土壤

大概1997年美国有一家公司也是做B2B,二十年后的今天,这家公司还在,估值大概一两亿美金,为什么美国没有诞生出大的B2B企业?因为,美国早已不是制造大国,美国有的是买家,但是美国本土却没有太多卖家,而B2B作为交易形态必须要有买家和卖家,且最好不在同一个地方。

足够的地域差,就会形成传统贸易的信息差,中国这片土地足够大,它产地以中西部为主,消费地以沿海为主,这些天然的地利条件决定了中国B2B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人和

马云曾讲了一句话,说B2B千万不要理解为企业对企业,应该是商人对商人,我们这个平台虽然是为企业打造的,但它的操作者、使用者、决策者都是每个企业的商人。

08、09年,我在阿里巴巴的时候,我去见我们的客户,基本都是60后、70后老板,他们天然对互联网不熟悉、不了解、不信任,他自己也不网络购物,你让他的企业采购行为完全在网上实施,心里有天生的恐惧感和不适感。

2015年前后,80后都是35、36岁了,今天中农网服务的客户,很多都是80后、85后的掌握者和决策者,所以我说2015年前后会迎来B2B的春天。

概括起来就是:宏观经济给了我们“天时”,中国地理位置和规模给了我们“地利”,B2B里面的商人年龄结构变化给了我们“人和”。

二、为什么在中国有做农业B2B的良好土壤?

我们经常说互联网解决的是时间、空间、大小的错配,其实农产品本身都具备这些天然的特点。

1、产销分离

农产品的产区往往不是销区,这和化工、钢材不一样,比如钢材,上海宝钢是中国钢材最大的生产地区之一,然而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钢材消费城市之一,产销并没有完全分离,这个对做B2B是有挑战的,产销比较接近,信息比较对称,容易线下成交。农产品不一样,我们的糖集中在广西、云南进行生产,消费却在北、上、广、深及其他沿海城市,板材,水果也一样。

这种现象不是简单的东西部的差异,而是城乡之间的差异,中国特有的地理位置空间错配,对所有农产品都适用。

2、时间错配

钢材、化工这些材料,如果市场紧缺,只要厂商加快些生产速度,立即就满足这个需求。农产品不一样,农产品有一个生产周期,绝大部分农产品有个特点叫“季产年销”,一个季度的产品要解决一年的消费需求,糖压榨一个季度,而不能马上卖掉,实物消费是逐步的,农产品时间错配的特征也是互联网特别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

3、规模错配

买家卖家不太门当户对,有些行业大对大比较明显,比如上海宝钢和江南造船厂,买卖双方的量都很大,而农产品有时候是卖家很大,买家很小,比如白糖上游集中度很高,下游的采购是一条长龙。有些行业则倒过来,是采购方比较大,但种植大户、饲养大户的规模其实并不大。这是大小错配。

互联网恰恰可以消除这些差异,把空间、时间、大小维度拉平,这就是在中国做农产品B2B有一个非常好土壤的原因。

三、农业B2B的三个致命障碍和卫哲的选品逻辑

1、网络交易,意味着人和人不一定见面,人和货也不一定见面,不见面又要交易,意味着产品就必须标准化。

2、我要打破空间的距离,这个产品要相对容易运输。

3、我要打破时间的壁垒,这个产品的保质期不能太短。

>>>>

农产品,这三个问题都来了

大量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低,你说这颗白菜好,我说不好,你网上说得好,发到我手里并不好,你我好坏的标准并不一样。

这颗白菜你当时认为是好的,我跟你标准也一样,但它运到我这儿时坏了。

农业B2B,选择品类尤为关键,中农网优先的是板材、茧丝、白糖和相对标准的品类,这些品类保质期基本都是一年甚至两年,而标准化都能借用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来实现,运输损耗相对比较低,所以中农网旗下的各个产品是基于这些特点在进行开发。

四、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对“货物”的把控

中农网转型中很大一块是告别了完全依赖交易收入的发展模式,而是加入了供应链金融。

农产品年产季销的特点,决定了它资金需求的波动性,这个特征几乎超过了其他所有行业。中农网通过对全产业链物流、信息、资金的把控,做到了银行很难服务的一批客户,很难服务的一个行业。

我说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你对货物的把控,这里有三句话,叫“判得准、看得住、卖得掉”。

1、什么是判得准?

这批货值多少钱?对银行来说有点挑战,这一吨糖多少钱,有时候不太明白,如果参考一些市场和行业价格,这件事对银行来说难度还不是特别大。

2、你看得住吗?

基于货的金融服务,货不仅要在仓里看得住,在整个动态物流过程中也要看得住,中农网的金融平台可以确保这个货看得住,这件事对银行就比较难了。

3、资金出风险怎么办?

万一有风险,砸在你手里的是一万吨白糖怎么办?而对中农网来说,一万吨糖可能就是一两天的交易量,我们能够卖得掉。

做不到“判得准、看得住、卖得掉”的供应链都是伪供应链金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风险。

五、农业B2B赛道清晰,但想做跑车的企业,通常车毁人亡

万亿级的市场,千亿级的营收,十亿级的利润,这是农产品电商的行业前景。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赛车道,但它不是高速公路,而是一个越野赛车道,中农网不是一辆保时捷跑车,任何想在B2B领域,尤其农产品B2B领域做跑车的企业,通常会车毁人亡,因为我们的路没那么平坦,我们要做一辆皮实耐用的越野车。

农业在全世界经济当中,一直被定为第一产业,而互联网的改造恰恰是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最后才到第一产业。

农业特点决定了它的电商道路要比别的行业更加艰难,你难,别人也难,这个难关在克服之前叫“门槛”,在克服之后就叫“壁垒”。

过去三年,中农网做了很大的战略升级和转型,我们把一家普通的交易市场改造成电子商务供应链公司,进而武装成为以电子商务供应交易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公司。

最后要感谢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农网的成功不仅是战略转型的成功,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是管理层、国有企业、民营资本三方力量精诚合作的结果,这是一家组织转型非常成功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结束END--

投稿请发送至: 邮箱/tougao@2b.cn QQ/2799880133 微信/shawe_ren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关注公众号
我要投稿
我要爆料
商务合作
x
分享到微信
回到顶部
x
欢迎投稿

邮箱:tougao@2b.cn

QQ:2799880133

微信:shawe_ren